5.对通识课程的教学条件/教学支持的满意状况
如表2所示,教师对所在院系领导支持比较满意,对学生人数不太满意。但教师们在对理想班级人数的看法上不太一致,有27%的教师并不介意班级人数,有37%的教师建议将班级人数控制在100人以内。
最后的开放题中,一些教师期望能够适当减少班级人数,配备1-2名助教;并且在教师的考评机制方面能够适当向通识教育倾斜;期望学校为承担通识课程的教师提供更加灵活、充足的课程支持经费;一些教师还期望在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方面得到更多支持,并且能够有机会和其他老师交流通识课程教学的经验及感受。
四、分析与讨论
1.学生眼中的好课与“水课”
通过对学生学习现状和教师教学现状的综合调查,本研究发现那些比较受学生欢迎的通识课程一般都具有如下的共同特征(从高到低排列):(1)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2)教学内容新颖、有趣;(3)教师个人魅力高;(4)教师具有深厚的学术积淀;(5)教学方式灵活、多样。相比而言,学生不喜欢的通识课程的主要特征如下(从高到低排列):(1)教学内容陈旧、浅显;(2)教学方式单一;(3)教师缺乏个人魅力。
在对学生的访谈中,有一个本土话语——“水课”反复出现,经过和学生的不断讨论,最后总结出在N大学“水课”的典型特征:(1)出勤率不高;(2)作业(考试)要求不高;(3)为了学分而选课、听课(即一些学生所说的“混学分的课程”);(4)学习效果不明显,收获不大(学和没学差不多);(5)教师没有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缺乏互动。
2.学生眼中的不同教师
在前期对大学生通识课程学习状况的调查研究中,学生认为教师在以下三个方面做的比较好:(1)备课认真充分(M=3.96);(2)注重知识的整体性和系统性(M=3.85);(3)讲课张弛有度,融入趣味(M=3.72)。而教师的教学在下述两个方面有待提高:(1)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3.48);(2)课后与学生充分交流(M=3.1)。访谈中还发现学生比较喜欢那些能够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和感悟来开展教学的教师,而不只是干巴巴地传授知识。
在对学生的访谈记录及课堂观察记录内容进行编码的过程中,研究者抽取出了学生在描述好教师(学生本土语言中的“大牛”)时会经常使用的词语:
融会贯通,不死板,有意思,可爱,有趣(风趣、趣味),幽默,生动,活泼,人格魅力,吸引力,气场,博学,例子(故事、案例)多,带入感,有学识,清晰,新颖,独特,认真,激情(热情),充实,投入,深入浅出,亲切感,和蔼,平易近人,贴近生活,欢乐,独到见解,准备充分
学生认为,“‘大牛’就是那种我不由自主地喜欢,我会主动去上他的课,有些课即使选不上我也会去蹭课的那种。不像有些老师上课不咋的,但又不得不去,有的时候真的很纠结,毕竟学分在那呢”;还有学生谈道:“一般‘大牛’就是这样,很少点名的,他靠气场和人气来吸引人的。感觉他学问做得好深的样子,我每次都去,几乎没有不去的。还有好多同学是来蹭课的”;“好课吧,也就是简而言之那种‘大牛’上的课,特别通俗的话讲就是上课能吸引你的眼球,不让你睡觉的那种课”。
相反,在谈到不喜欢的教师时,大学生常用的语言包含了“呆板(死板),念PPT,枯燥,点名,抽象,干巴巴,声音小(低),晦涩,犯困,严肃,板着脸,拒人千里之外,简单,拼盘,不感兴趣,平淡,水”等词语,访谈中有学生谈道:“那个老师就站在讲台上,觉得离我们很远,他只在那边讲他的,不跟同学互动,没有讨论,没有交流。最主要就是很严肃,拒人千里之外”;“有一些老师一直在上面念PPT,其实同学是一点收获都没有”。
将上述描述按照维度进行归类,可以发现两类教师之间的巨大差别,如表3所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