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们普遍认为通识课程的学生基础及专业差别太大,课程的整体设计有挑战,在课程的难度上不好把握。教师如何深入浅出地进行教学,如何用非专业的语言表达专业的内容非常关键。这一问题与课题组前期对学生学习现状的调查结果相一致。在对通识课程难度的问卷调查中,有30%的同学认为通识课程比较简单或非常简单,仅有6.6%的同学认为通识课程有点儿难(6.3%)及非常难(0.3%),见图5所示。
在北京大学的通识课程实施中也存在“学生们普遍认为通识课的难度不大,进度不快,负担不重”[6]的现象。事实上,通识教育的课绝不是什么非常浅显的、随便听听就可以的课程,而是严格要求、严格训练的课程。[7]如果这一问题不能够引起高校的管理者和教师足够的重视,将难以达到通识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另一方面,教师普遍意识到目前通识课程实施中大班教学的课堂互动问题也是一个较大的挑战,需要逐步找到问题解决的多种对策。
五、结语
通识教育很重要的一个问题,是通识课程要由最好的教授来教。[8]然而优秀教师资源的缺乏却是制约当前国内高校通识课程改革持续发展的一个关键瓶颈,如何吸引更多优秀教师从事通识课程的教学,是未来中国高校通识教育实践中将要面临的首要问题。
通识教育是一种地方性知识[9],作为一种在美国具有悠久历史的教育模式,对于中国而言,是一种在异域文化当中发展起来的全新教育理念。因此,通识教育在中国高校的改革,必须是一个渐进、创新和适应的过程。[10]当前国内高校关于通识教育的价值、意义及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作用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达成了较为广泛的共识,如何基于不同高校自身的历史、文化、发展定位及人才培养目标,探索出适合中国高等教育情境,符合所在学校现实基础和特色的通识课程体系与实践模式,需要不懈地尝试和努力。
参考文献:
[1][5]北京大学老教授教学调研组.北京大学通选课的现状、问题和建议[J].现代大学教育,2011(2):96-101.
[2][7][8]甘阳.通识教育:美国与中国[J].复旦教育论坛,2007(5):22-29.
[3]黄坤锦.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美国心灵的攀登[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32,163-164.
[4][6]陈向明.大学通识教育模式的探索——以北京大学元培计划为例[M].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8 :20-22.
[9]李曼丽.中国大学通识教育理念及制度的构建反思:1995-2005[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3):86-99.
[10]莱文.通识教育在中国教育发展中的角色[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7):8-10.
(责任编辑 钟嘉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