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育资源的优化利用是决定高等院校发展的重要因素。高等院校借用管理学中战略联盟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探索符合高等教育资源优化利用的模式,可以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和提升教育资源利用率,达到优化教育资源的目的,由此提升高等院校的持续性竞争力。
关键词:高校资源;资源优化;战略联盟
大学战略联盟是指大学之间通过资源共享和项目合作,为实现大学教学质量的提升、减低大学的管理成本,共同解决大学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等战略目标,并通过各种契约而建立起来的松散型网络组织。处于经济全球化及知识经济迅速发展的时代,大学凭借自身的资源和发展能力已经难以支撑和满足服务社会的多元诉求。高校借鉴现代企业的运作模式建立战略联盟,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多个领域加强合作、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实现大学的跨越式发展,已经成为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在我国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的过程中,制约高等教育持续发展的瓶颈是如何扩展资源的渠道、优化资源的配置,提高办学效益,大学战略联盟则有助于解决这一问题。建立中国大学战略联盟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现实需要。
一、高校战略联盟的优势:资源理论的阐释企业资源基础理论认为企业获得竞争优势源于企业获得并高效的运用一系列有价值、稀缺、难以模仿和不可替代的资源的结果。如法国学者皮埃尔·杜尚哲和贝尔纳·加雷特指出:“企业在本质上不是产品集合体,而是一个资源体。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是组织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与能力。”[1]因此,为了获取竞争优势,企业必须不断积累资源,集聚能力,并努力发挥自身资源与能力的作用。战略联盟为企业获得参与竞争的各种战略资源提供了一种新的手段和机会。
大学是一个融培养人才、发展科学、为社会服务三大职能为一体的高度社会化组织。在高等教育不断走向市场化和全球化的过程中,高等学校组织的属性与职能悄悄地发生变化,高等学校的企业属性与技术创新职能日益凸现。高等学校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单纯的非赢利性组织,而逐步呈现出经济组织的属性。“从形态上看,高等学校与企业具有组织同型性。”[2]人力资本之父舒尔茨(T.W.Schultz)甚至认为,学校可以视为专门生产学历的厂家,教育机构可以视为一种工业部门。[3]据此,大学要实现其创造、传播和应用知识这一崇高的使命,必须获得必要的资源。尤其是当政府提供的直接或者间接资源不足以支持大学的正常运作时,要获得持续性的发展,大学必须试图通过其他途径突破资源约束、提升资源使用效率。从欧美国家的经验来看,借助企业战略联盟的经验获取资源、优化资源已经成为重要的解决途径。近些年,伴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步伐的加快,欧美国家高校的战略联盟开始走出国内,向国际迈进,通过各种形式的联盟合作,帮助其在国际教育市场上共享和整合资源,提升了国际竞争力。经历了 “高校合并”之后,我国部分高等院校也开始采用高校合作联盟的形式,积极追求教育资源的共享,以达到优势互补和提升竞争力的战略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