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概论课”基本实现了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认知体系递进转化。在此基础上,教师要进一步引导学生“认知体系”向“信仰体系”的转化。信仰比认知更持久稳定,因此“信仰体系”的构建才是“概论课”的目的和意义所在。在这个转化中,要坚持教师示范原则、双面引导原则和隐性渗透原则,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方面加以改进。其中,确立信仰教育教学目标是前提,实践教学是关键环节,情感教育是催化剂。
关键词:概论课;认知体系;信仰体系;转化
高校“概论课”的理论体系、教材体系、教学体系、认知体系、信仰体系是逐层递进的关系。2006年“05方案”统一了全国高校思政课教材,标志着思政课已经实现了从理论体系向教材体系的转化。近年来,思政界教学研究富有成效,基本实现了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认知体系的递进转化。但是思政课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如何引导、帮助学生实现从“认知体系”向“信仰体系”的转化。如何深刻认识“认知体系”向“信仰体系”转化的必要性?引导学生“认知体系”向“信仰体系”转化的途径是什么?这些是当前高校“概论课”教师面临的重要任务。
一、“概论课”教学“认知体系”向“信仰体系”转化的必要性
(一)“认知体系”和“信仰体系”的概念解读
认知是与情感、意志相对应的心理学概念,泛指全部认识过程的总称。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被动接收信息,而是根据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知识结构、背景经验)对外部新信息进行主动选择、编码、加工和处理,从而形成新认知的过程。学生的认知体系以教学体系为基础和原材料,是对教学体系的反映,但这种反映不是“照镜子”式的直接反映,而是以自己的认知结构和经验背景对教师的教学体系进行重新建构,形成生动的、多样化、个性化的认知体系。“概论课”教学中学生“认知体系”主要是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构成的体系。认知体系从教学体系中延伸出来,但又不完全为其所限定;认知体系是教学体系的出发点,但又不是教学体系的最终目的,其最终目的是学生的“信仰体系”。
信仰是人们对最高层次和最核心的观念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心理态度和精神状态。“概论课”教学的信仰是指马克思主义信仰,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多种信念的体系,包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即“四信”。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主要是指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