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认知体系”向“信仰体系”转化的必要性
必须引导学生“认知体系”向“信仰体系”转化,首先是因为信仰比认知更持久稳定,对人的影响更大。从内部机制来说,信仰是知、情、意、信的有机统一体。知,即认知,是主体对信仰对象的了解和认识,表现为观念或理论。认知是信仰的基础,任何信仰都要以认知为前提和基础。人们必须在对某种事物、理论、主义有所了解之后才可能认可、信仰它。马克思主义信仰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深刻认识的基础上。作为非科学信仰的宗教,也是建立在对信仰对象的非科学认知的基础之上。但是认知既不是信仰的核心更不是信仰的全部内容。除了认知,信仰还有动力因素——情感、保持因素——意志、核心因素——相信。信仰是以相信为核心的知、情、意、信的有机体。信仰是认知的深化和提升。
必须实现从“认知体系”向“信仰体系”转化,也是由我国教育培养目标和“概论课”课程的特殊性决定的。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是我国主导意识形态,我国教育要培养的是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教育可以分成两类,一是关于知识和技能,二是关于价值观、信仰。其他课程主要是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是传递价值观、政治观、马克思主义信仰。其中,“概论课”政治性、理论性最强,它的目的就是要引导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可以说,“概论课”的本质就是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因此“概论课”教学必须实现“认知体系”向“信仰体系”的转化,使学生们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而不仅仅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
二、“概论课”教学中引导“认知体系”向“信仰体系”转化的原则
(一)教师示范原则
我国教育向来强调教师的言传身教。教师的言行对学生起着重要的榜样示范作用。高校思政课教师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主体,必须要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信仰是思政课教师首要的素质和要求。教师自身信仰马克思主义,才能理直气壮地讲授马克思主义理论,才能感染、感动、说服学生。如果自己都不信仰马克思主义,言不由衷、言行不一,又如何说服学生呢?如果试图劝说学生相信自己都不相信的东西,教师不就成了“骗子”吗?另一方面,教师只有信仰马克思主义,才能有效引导学生从“认知体系”向“信仰体系”转化。引导学生“认知体系”向“信仰体系”转化是教师面临的艰巨的任务。只有当教师具备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时,才能自觉地把自身的工作与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联系起来,深刻意识到自己所从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是为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服务的,平凡的、重复性的工作也就具有了伟大、神圣的意义;只有当教师具备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时,才能深刻体会到自身工作的重要性和承担的重要历史使命,才能真正意识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国家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为大学生成长成才所需;只有当教师具备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时,才能以端正的教学态度、饱满的工作热情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去,对工作中出现的挫折和困难不再怨天尤人,而是以极大的勇气去克服困难,想方设法实现教学目标。
(二)双面引导原则
正面引导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原则。所谓正面引导,指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选择正面的、积极的内容对学生进行引导,即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正面引导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由于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强调正面引导,一些教师担心负面信息、反面案例不利于学生健康发展而对其采取回避态度。例如只讲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绩,不谈贫富差距、环境恶化等问题;只讲毛泽东的丰功伟绩,不谈毛泽东晚年的失误。但是现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