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实践教学是“概论课”教学“认知体系”向“信仰体系”转化的关键环节
马克思主义认为,认识是主体在实践的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实践是联系主体和客体之间的桥梁。马克思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思维——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纯粹经院的问题。”[3]这一著名论断充分说明人们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检验自己认识的真理性。学生的“认知体系”是以原有知识经验对教师传递的教学体系的重新建构,可能存在一定偏差、误差,这就需要在实践中去纠正这些偏差、误差。即使学生建构的“认知体系”是正确无误的,但是毕竟还处于“认知”层面,还需要在实践中去验证,才能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和认识,才能真正对“认知体系”认同,产生感情并最终上升到信仰层面。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列宁说:“学习、教育和训练如果只限于学校之内,而与沸腾的实践生活相脱离,那我们是不会信赖的。”[4]
实践教学是与理论教学相对应的教学活动,“是把理论与实际、课堂与社会、学习与研究紧密联系起来,培养学生联系实际思考问题、运用理论分析问题、自主研究解决问题等实践能力的多种教学方式的总和”[5]。根据教育教学的场所不同,实践教学可分为课堂实践教学、课外实践教学和社会实践。例如,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就可以设计一次社会实践,让学生利用假期回家乡调研,用照片、数据等反映家乡改革开放的变化,从而坚定学生对改革开放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信心。又如,第十二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导核心理论”,可以设计一次课堂实践教学——“中共反腐倡廉的举措和成绩”,让学生们了解党反腐的决心、力度和取得的成绩,从而坚定学生对党的信心。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研究、验证教材理论知识,继而实现从“认知体系”向“信仰体系”的转化。
参考文献:
[1]列宁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255.
[2]刘戈,詹健.论情感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与实践[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5(7):93.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5.
[4]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3.
[5]吕志,黄紫华.面向社会实践育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探索[M].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9):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