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优势一:提升高校的核心竞争力
根据资源理论的观点,拥有关键性资源是提升企业组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但是任何企业组织都无法拥有所有的资源,建立战略联盟真是一种有效的获取资源的方式,其必要性在于不完全流动、不可模仿和不可替代的资源可以通过联盟而获得。[4]大学的核心竞争力是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蕴含于学校内质中,是学校独有的,能给学校带来价值性的,支持学校过去和未来的竞争优势,使学校长时间内在竞争环境中取得主动的、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能力。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发展需要特殊资源的支持,获取这种特殊资源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以很难或几乎不可能完全模仿的方式配置它的有形和无形资源;另一种是拥有持久的、非专用的、不能完全转移或复制的资源或能力。从前者来看,主要限定于内部资源的整合;从后者来看,偏向于外部资源的获取。由于大学内部资源相对稳定,大学外部资源的获得尤其重要。大学战略联盟为获取其他高校有价值的资源提供了多元的途径,有利于内外部资源的整合。
2.优势二:优化教育资源边界
大学是一系列拥有系列资源的集合体,当某个大学所需要的某种特殊资源被占用时,资源的可获得性较差,往往要求与拥有这一资源的其他大学建立合作关系,借助战略联盟获取所需的资源。因此,战略联盟就是各个大学之间整合资源的结果,是一种战略资源需求和社会资源机会驱动的结果。从这个角度而言,大学参与战略联盟的目的有两个:得到其他大学的资源和维护自己有价值的资源。大学通过集合和利用有价值的资源,最大化价值创造。因此,组建战略联盟就等于是对资源边界进行优化。
3.优势三:提升高校之间的相互学习
组织学习理论认为,隐藏在资源背后、决定组织竞争优势的是组织学习以及与知识密切相关的学习。任何一个组织从本质上说都是一个知识集合体,组织的知识存量决定了组织资源配置资源等创新活动的能力,从而最终在竞争中体现出优势。据此,以知识学习为目的的学习型战略联盟已成为主流。高等院校在提升办学质量、提高教育竞争力的过程中,需要向国内外一流大学学习办学经验和知识,而这些是难以在市场上购买的。由此,高校战略联盟在共享资源、开拓教育市场的同时,为相互学习吸收办学经验提供了畅通的沟通渠道和信息传播的路径,成为提升高校办学质量的良好平台。
二、高校战略联盟的资源优化效应分析
战略联盟的组建,不仅能够帮助高校充分发挥自身拥有或者控制的独特性资源,同时能够帮助高校获取提高持续性竞争力的互补性资源。从促进高校持续性竞争力的角度看,高校战略联盟对资源的优化效应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资源整合效应
高校剩余资源整合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需要对不同来源、层次、结构和内容的剩余资源进行选择、汲取、配置和有机融合,使之充分发挥教育价值的过程。由于资源投入不均、配置不合理以及部分高校的发展战略倾斜化导致部分资源过剩,从而影响到高校资源的使用效率。如何充分利用剩余资源,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升教育资源的使用质量和效率,成为高校管理者探索的重要领域。一般来说高校的剩余资源使用策略包括:(1)利用剩余资源进行市场投资;(2)闲置剩余资源以待时机利用或者全部作为备用资源;(3)进行资产重组,将剩余资源与高校剥离后,与市场或者相关高校进行资源置换;(4)与其他高校进行资源组合,寻求多元化发展战略。由于高等教育资源是公共投入,因此在使用的过程中需要警惕私有牟利、市场风险、有形和无形的流失。另外,对于剩余资源的使用必须遵守不脱离“教育的适用范围”。鉴于此,选择与其他高校进行资源组合发展是最优选择,优势包括:(1)降低了剩余教育资源发生贬值的可能性。资源的专业和领域属性明确了只有在相应的领域内才能保证其价值的使用,教育资源亦如此。将剩余教育资源投入到教育领域中而非用于其他活动某种程度上避免了资源的贬值。(2)减低教育资源储存成本,增加转移价值。高校实施战略合作,使得教育资源的转移价值大于其转移成本和储存成本,减少高校剩余教育资源的储存压力,提升教育资源的使用价值。
(二)资源互补效应
“由于很难在市场上直接买到所需要的战略资源,因此企业间资源禀赋的相互依赖是建立战略联盟的根本原因。”[5]反映到高等教育领域亦是如此,教育资源的稀缺性和不可模仿性导致高校获得教育资源的难度,组建战略联盟则可以实现教育资源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