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广度
广度指校企合作涉及的范围和领域。从职业教育政策所提出的要求看,主要体现在合作主体的广泛性、合作内容的全面性、合作受众的普遍性三个方面。首先,我国职业教育政策明确规定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基本模式,提出“引导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进一步明确“规模以上企业要设立学生实习和教师实践岗位”。“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要求职业院校紧密依靠行业企业办学,各地区要积极探索校企合作的新思路、新措施、新方法”。可见,政府、院校、行业、规模以上企业等社会力量都应参与职业教育,充分体现了校企合作主体的广泛性要求。其次,明确提出了校企双方合作的具体内容。联合办学、联合招生、改革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学生顶岗实习、教学质量评价、学生就业,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技术工艺和产品开发中心、实习实训平台、技能大师工作室等方面,涉及人才培养的全部环节,充分体现了校企合作内容的全面性要求。再者,对校企合作开展学生顶岗实习和教师实践提出了要求。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最后一年要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实训时间不少于半年,专业教师每两年必须有两个月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充分体现了校企合作受众的普遍性,涉及每一个职教学生和专业教师。
(二)深度
校企合作深度主要指校企合作向高级阶段发展的程度,其主要标志是合作中双方资源交流的程度,决定于企业参与程度。从我国职业教育政策的要求看,校企合作深度体现在企业投入资源、合作组织形式、合作协议以及企业作用与地位等四个方面。第一,“引导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鼓励行业企业加大投入。第二,国家政策明确要求职业院校就实习事宜与实习单位签订协议,以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以及学生实习期间双方的管理责任。有无签订合作协议、协议执行状况也成为校企合作向高级阶段发展的特征。第三,我国职教政策明确发挥企业重要的办学主体作用。比如设立学生实习和教师实践岗位,企业要与学校共同组织好学生的相关专业理论教学和技能实训工作,做好学生实习中的劳动保护、安全等工作,为顶岗实习的学生支付合理报酬,形成以学校为主体,企业和学校共同教育、管理和训练学生的教学模式。在合作办学上,政策鼓励行业企业举办职业院校。可以看出,在校企合作的很多方面,政策鼓励企业发挥主导作用。
(三)持续度
持续度是指校企合作持续的时间。梳理我国相关政策文件,关于持续性的描述主要表现在促进校企长期合作的建议与措施方面。首先,要求以制度规范校企合作,以促进校企合作的持续开展。比如建立学校和企业之间长期稳定的组织联系制度,企业接收职业院校学生实习的制度,半工半读制度,职业教育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职业教育兼职教师聘用制度,职业院校学生顶岗实习的管理制度,等等。其次,明确要求找准企业与学校的利益共同点,建立校企合作持续发展机制,具体有联合办学,多元主体合作共赢的集团化办学机制,等等。
(四)有效度
有效度是衡量校企合作效果的维度,即校企合作给各参与主体带来的成果或效益。首先,反映教育目标的实现程度。文件明确提出,通过校企合作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明确将毕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