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校企合作深度W2。校企合作深度由3个二级指标构成。
1)企业投入资源S4反映企业投入资源的种类、数量和投入方式。先看投入资源的种类,从我国校企合作发展的历程看,企业参与合作育人,由浅入深,可以提供人力和信息、物质与资金、文化与战略等三个不同层次的资源。这三种资源的投入,企业合作成本渐次提高,本文据此将校企合作分为浅层、中层、深层三个不同的层次。另外,企业投入规模越大,表明双方合作越深,合作阶段越高级;反之,双方仍处于合作的初级阶段。投入方式一般有捐赠、共管共建和投资入股3种方式,在这3种投入方式中,企业对资产权利逐渐增加,企业合作程度也进一步加深。捐赠是企业无偿转让资产的所有权和使用权,不再行使任何资产权利,这种合作属浅层合作;共建共管一般是企业仍然拥有资产使用权和经营权,但不享有分配权,属于中层合作;投资入股在共建共管的基础上,还增加了以资产份额享有分配的权力,此乃合作的高级形式。因此,本模型用企业投资种类X7、投资数量X8、投入方式X9来衡量企业投入资源。
2)契约性合作比例S5指建立在书面契约基础上的校企合作,该指标主要能反映校企合作的法律规范性。在契约的规范和约束下,合作双方具有确定的责任、义务和权力,相对于非契约性合作,契约性合作是一种高级形式。因此,用契约性合作比例X10来衡量契约性合作的普及程度。
3)企业的主导性S6指合作时企业主导作用的强弱。企业主导程度用X11来表示,企业主导作用越强,说明校企合作程度越深,合作形式越高级;反之,合作处于初级阶段。本模型针对校企合作的7项内容,就企业主导作用发挥的程度,分为三种表现形式,即学校主导、校企共建、企业主导。企业主导的合作乃高级阶段的深层合作。
3.校企合作持续度W3。校企合作持续度含4个二级指标。
1)校企合作持续时间S7下设两个指标。其一,平均持续时间X12用所有合作单位合作时间的平均量来表示,主要反映持续时间的普遍现象。其二,最长持续时间X13用与学校或专业合作最稳定、最长久的企业的合作时间表示,这是一个典型数据,主要反映长期校企合作的典型时间状态。
2)校企合作频度S8是一个稳定性的指标,用项目合作频率X14反映合作期间,双方各项目相互合作的次数,次数越多,合作频度越大,合作越稳定、越深入。
3)校企合作的稳定性S9也是用来反映校企合作稳定程度的。接纳学生实习是最重要的校企合作项目,本模型认为企业每年都能接受合作院校一定规模的学生参加顶岗实习是稳定合作的重要指征,因此,用能每年为学生安排顶岗实习岗位的企业数X15来表示校企合作的稳定性。
4)校企合作机制S10是一个影响校企合作持续稳定开展的重要因素,因此,也将其纳入到持续度范畴考虑。下设3个三级指标,从校企合作管理机构X16、法规与制度X17、运行效果X18三个方面考察分析其完善性。校企合作机制越完善,越能促进校企合作的持续开展。
4.校企合作有效度W4。校企合作有效度含3个二级指标。
1)校企合作满意度S11主要反映各合作主体对校企合作的满意程度,因此,用学校满意度X19、企业满意度X20、政府满意度X21分别反映不同主体的满意度情况。
2)校企合作成果S12主要用校企合作期间双方合作取得的具体成果数量X22、毕业生就业率X23、双证书获取率X24三个指标来衡量。
3)校企合作收益S13根据校企合作各主体的利益诉求不同,用学校综合收益X25、企业综合收益X26、政府综合收益X27衡量。
(三)评价方法
为综合分析校企合作现状,本研究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层次分析法是由美国匹兹堡大学教授T.L.Saaty在20世纪70年代初提出的,其基本思路是,把系统(目标)与因素(指标)之间的隶属关系由高到低排成若干层次,建立不同层次元素间的相互关系,根据对一定客观事实的判断,就每一层次相对重要性给予定量表示,确定每一层次的全部元素的相对重要性次序的权值,通过排序结果,对问题进行分析与决策。
层次分析法的具体施行步骤可以分为4步: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