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然,朱有骔在《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的注释之中曾指出:“同文馆的八年课程,既不是硬性的规定,也没有严格的学年制度,三年一大考,是沿用科举制度的办法,岁考更不是我们今天的升级考试。” 但是,我们也必须认识到:“对于清季的同文馆,如能视为我国新教育的先驱滥觞,再衡以在外交、教育、西学方面的成就与影响,考虑所处的时代环境等等因素,庶可在惋惜该三所同文馆(注:三所同文馆指京师同文馆、上海广方言馆和广东同文馆,作者的论述以京师同文馆为主)的未能与时俱进之余,同时得窥十九世纪中国近代化过程中三所学校扮演的角色。” 京师同文馆的考校制度和分年课程内容,是不同于传统教育的新式教育模式,从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近代建立制度化教育的发展趋势。
四、《学记》之中年考校制的制度终结
正如刘虹在《洋务教育与西学东渐》自序中指出:“以《癸卯学制》的颁布和科举制度的废除为主要特征的清末教育改革,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标志着封建教育制度的全面崩溃,标志着中国在形式上实现了早期教育现代化。” 同样《癸卯学制》的颁布也可以被认为《学记》之中年考校制的制度终结。从纵的方面来看,《癸卯学制》分为三段七级。其中,第一阶段是由蒙养院(4年,不在正式学制之内)、初等小学堂(5年)和高等小学堂(4年)三级所组成的初等教育;第二阶段的中等教育,仅设立中学堂(4年)一级;第三阶段是高等教育,由高等学堂或大学预科(3年)、分科大学(政法、医学为4年,其余皆3年)和通儒院(5年)三级所组成。正式列入学校系统的初等小学堂招收7岁以上的儿童入学,设于府州县各城镇(在兴办初期要求大县城至少设3所,小县城2所,大镇1所),毕业之后升入高等小学堂,直至完成大学堂(乃至通儒院)的各级学校教育。即《癸卯学制》的颁布意味着《学记》中年考校制从先儒理想变为教育现实,中国学校教育正式进入制度化教育阶段。
注释:
①《略说》注释之中指出:余子指庶子也,余子只有入学年龄上的不同,他们所接受的小学和大学的学业并无差异。
②黄绍箕、柳诒徽在《中国教育史》一书中就曾指出:“大学之学年,诸书未言,惟《学记》曰……是大学学年凡九年也。”
③刘光?本人并没有在《学记臆解》之中明确提出六段学程的具体课程名称。本文依据《学记臆解》之中对六段学程之注释,重点在课程内容之中突出刘光?“本之六经,参以时势,证以西法”的课程思想。
参考文献:
[1]陈桂生.《学记》纲要[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3):69.
[2]顾树森.中国历代教育制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1:29.
[3]许明龙.中西文化交流先驱———从利玛窦到郎世宁[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3:133.
[4][英]安格斯·麦迪森,伍晓鹰,马德斌.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960-2030年)[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3.
[5][16]刘虹.洋务教育与西学东渐[M].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序)2.
[6]张舜徽.清人文集别录[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555.
[7]刘光?.学记臆解序[C].吕效祖.刘古愚教育论文选注[A].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8:76.
[8]田正平.留学生与中国教育近代化[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7-8.
[9]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卷七十一)[M].北京:中华书局,1979:2679.
[10]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八)[M].故宫博物院影印版,1930:31-32.
[11]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四十六)[M].故宫博物院影印版,1930:3.
[12]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洋务运动[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63.
[13]李国钧,王炳照.中国教育制度通史(第六卷)[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
[14]朱有骔.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上册)[C].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72.
[15]苏精.清季同文馆及其师生[M].台北:台北上海印刷厂,1985:165.
(责任编辑 钟嘉仪)
收稿日期:2017-09-15作者简介:孙杰,山西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教育学博士,历史学博士后,硕士生导师。(太原/030006)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一般课题“中国古代教育学范畴发生史:以《学记》为中心”(课题批准号BOA150030)的研究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