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教育史研究·《学记》中年考校制之考证及其历史演变
上一页3   4下一页  
 
标题导航
2018年03月05日 星期一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学记》中年考校制之考证及其历史演变

    诚然,朱有骔在《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的注释之中曾指出:“同文馆的八年课程,既不是硬性的规定,也没有严格的学年制度,三年一大考,是沿用科举制度的办法,岁考更不是我们今天的升级考试。” 但是,我们也必须认识到:“对于清季的同文馆,如能视为我国新教育的先驱滥觞,再衡以在外交、教育、西学方面的成就与影响,考虑所处的时代环境等等因素,庶可在惋惜该三所同文馆(注:三所同文馆指京师同文馆、上海广方言馆和广东同文馆,作者的论述以京师同文馆为主)的未能与时俱进之余,同时得窥十九世纪中国近代化过程中三所学校扮演的角色。” 京师同文馆的考校制度和分年课程内容,是不同于传统教育的新式教育模式,从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近代建立制度化教育的发展趋势。

    四、《学记》之中年考校制的制度终结

    正如刘虹在《洋务教育与西学东渐》自序中指出:“以《癸卯学制》的颁布和科举制度的废除为主要特征的清末教育改革,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标志着封建教育制度的全面崩溃,标志着中国在形式上实现了早期教育现代化。” 同样《癸卯学制》的颁布也可以被认为《学记》之中年考校制的制度终结。从纵的方面来看,《癸卯学制》分为三段七级。其中,第一阶段是由蒙养院(4年,不在正式学制之内)、初等小学堂(5年)和高等小学堂(4年)三级所组成的初等教育;第二阶段的中等教育,仅设立中学堂(4年)一级;第三阶段是高等教育,由高等学堂或大学预科(3年)、分科大学(政法、医学为4年,其余皆3年)和通儒院(5年)三级所组成。正式列入学校系统的初等小学堂招收7岁以上的儿童入学,设于府州县各城镇(在兴办初期要求大县城至少设3所,小县城2所,大镇1所),毕业之后升入高等小学堂,直至完成大学堂(乃至通儒院)的各级学校教育。即《癸卯学制》的颁布意味着《学记》中年考校制从先儒理想变为教育现实,中国学校教育正式进入制度化教育阶段。

    注释:

    ①《略说》注释之中指出:余子指庶子也,余子只有入学年龄上的不同,他们所接受的小学和大学的学业并无差异。

    ②黄绍箕、柳诒徽在《中国教育史》一书中就曾指出:“大学之学年,诸书未言,惟《学记》曰……是大学学年凡九年也。”

    ③刘光?本人并没有在《学记臆解》之中明确提出六段学程的具体课程名称。本文依据《学记臆解》之中对六段学程之注释,重点在课程内容之中突出刘光?“本之六经,参以时势,证以西法”的课程思想。

    参考文献:

    [1]陈桂生.《学记》纲要[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3):69.

    [2]顾树森.中国历代教育制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1:29.

    [3]许明龙.中西文化交流先驱———从利玛窦到郎世宁[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3:133.

    [4][英]安格斯·麦迪森,伍晓鹰,马德斌.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960-2030年)[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3.

    [5][16]刘虹.洋务教育与西学东渐[M].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序)2.

    [6]张舜徽.清人文集别录[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555.

    [7]刘光?.学记臆解序[C].吕效祖.刘古愚教育论文选注[A].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8:76.

    [8]田正平.留学生与中国教育近代化[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7-8.

    [9]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卷七十一)[M].北京:中华书局,1979:2679.

    [10]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八)[M].故宫博物院影印版,1930:31-32.

    [11]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四十六)[M].故宫博物院影印版,1930:3.

    [12]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洋务运动[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63.

    [13]李国钧,王炳照.中国教育制度通史(第六卷)[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

    [14]朱有骔.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上册)[C].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72.

    [15]苏精.清季同文馆及其师生[M].台北:台北上海印刷厂,1985:165.

    (责任编辑 钟嘉仪)

    收稿日期:2017-09-15作者简介:孙杰,山西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教育学博士,历史学博士后,硕士生导师。(太原/030006)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一般课题“中国古代教育学范畴发生史:以《学记》为中心”(课题批准号BOA150030)的研究成果。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01页:封面
   第002页:封二
   第003页:刊物简介
   第004页:目录
   第005页:目录
   第006页:目录
   第007页:教育管理·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教育动力机制研究
   第008页:教育管理·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教育动力机制研究
   第009页:教育管理·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教育动力机制研究
   第010页:教育管理·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教育动力机制研究
   第011页:教育管理·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教育动力机制研究
   第012页:教育管理·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教育动力机制研究
   第013页:教育管理·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教育动力机制研究
   第014页:教育管理·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教育动力机制研究
   第015页:教育管理·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教育动力机制研究
   第016页:教育管理·我国大学教师群体分化的制度逻辑与调适策略
   第017页:教育管理·我国大学教师群体分化的制度逻辑与调适策略
   第018页:教育管理·我国大学教师群体分化的制度逻辑与调适策略
   第019页:教育管理·我国大学教师群体分化的制度逻辑与调适策略
   第020页:教育管理·我国大学教师群体分化的制度逻辑与调适策略
   第021页:教育管理·我国大学教师群体分化的制度逻辑与调适策略
   第022页:教育管理·我国区域高等教育核心竞争力测度及其发展演变趋势研究
   第023页:教育管理·我国区域高等教育核心竞争力测度及其发展演变趋势研究
   第024页:教育管理·我国区域高等教育核心竞争力测度及其发展演变趋势研究
   第025页:教育管理·我国区域高等教育核心竞争力测度及其发展演变趋势研究
   第026页:教育管理·我国区域高等教育核心竞争力测度及其发展演变趋势研究
   第027页:教育管理·我国区域高等教育核心竞争力测度及其发展演变趋势研究
   第028页:教育管理·论大学仪式的结构要素
   第029页:教育管理·论大学仪式的结构要素
   第030页:教育管理·论大学仪式的结构要素
   第031页:教育管理·论大学仪式的结构要素
   第032页:教育管理·论大学仪式的结构要素
   第033页:区域研究·广东省高水平大学科技投入产出效率研究
   第034页:区域研究·广东省高水平大学科技投入产出效率研究
   第035页:区域研究·广东省高水平大学科技投入产出效率研究
   第036页:区域研究·广东省高水平大学科技投入产出效率研究
   第037页:区域研究·广东省高水平大学科技投入产出效率研究
   第038页:区域研究·广东省高水平大学科技投入产出效率研究
   第039页:课程与教学·大学课堂中的教学行为、学习投入与学习收获
   第040页:课程与教学·大学课堂中的教学行为、学习投入与学习收获
   第041页:课程与教学·大学课堂中的教学行为、学习投入与学习收获
   第042页:课程与教学·大学课堂中的教学行为、学习投入与学习收获
   第043页:课程与教学·大学课堂中的教学行为、学习投入与学习收获
   第044页:课程与教学·大学课堂中的教学行为、学习投入与学习收获
   第045页:课程与教学·地方本科高校学生学习满意度影响因素研究
   第046页:课程与教学·地方本科高校学生学习满意度影响因素研究
   第047页:课程与教学·地方本科高校学生学习满意度影响因素研究
   第048页:课程与教学·地方本科高校学生学习满意度影响因素研究
   第049页:课程与教学·地方本科高校学生学习满意度影响因素研究
   第050页:课程与教学·地方本科高校学生学习满意度影响因素研究
   第051页:课程与教学·地方本科高校学生学习满意度影响因素研究
   第052页:课程与教学·地方本科高校学生学习满意度影响因素研究
   第053页:课程与教学·知识碎片化:《大学语文》慕课的实践困惑及反思
   第054页:课程与教学·知识碎片化:《大学语文》慕课的实践困惑及反思
   第055页:课程与教学·知识碎片化:《大学语文》慕课的实践困惑及反思
   第056页:课程与教学·知识碎片化:《大学语文》慕课的实践困惑及反思
   第057页:比较教育·澳大利亚专业学位设置与调整程序研究
   第058页:比较教育·澳大利亚专业学位设置与调整程序研究
   第059页:比较教育·澳大利亚专业学位设置与调整程序研究
   第060页:比较教育·澳大利亚专业学位设置与调整程序研究
   第061页:比较教育·澳大利亚专业学位设置与调整程序研究
   第062页:比较教育·澳大利亚专业学位设置与调整程序研究
   第063页:比较教育·澳大利亚专业学位设置与调整程序研究
   第064页:比较教育·澳大利亚专业学位设置与调整程序研究
   第065页:比较教育·英国“教学卓越框架”专业教学质量评估:特征 反思与启示
   第066页:比较教育·英国“教学卓越框架”专业教学质量评估:特征 反思与启示
   第067页:比较教育·英国“教学卓越框架”专业教学质量评估:特征 反思与启示
   第068页:比较教育·英国“教学卓越框架”专业教学质量评估:特征 反思与启示
   第069页:比较教育·英国“教学卓越框架”专业教学质量评估:特征 反思与启示
   第070页:比较教育·英国“教学卓越框架”专业教学质量评估:特征 反思与启示
   第071页:比较教育·英国“教学卓越框架”专业教学质量评估:特征 反思与启示
   第072页:比较教育·“欧洲高等教育区”学生流动的助力与阻碍
   第073页:比较教育·“欧洲高等教育区”学生流动的助力与阻碍
   第074页:比较教育·“欧洲高等教育区”学生流动的助力与阻碍
   第075页:比较教育·“欧洲高等教育区”学生流动的助力与阻碍
   第076页:比较教育·“欧洲高等教育区”学生流动的助力与阻碍
   第077页:比较教育·“欧洲高等教育区”学生流动的助力与阻碍
   第078页:比较教育·法国本科学分制改革及其对我国高校的启示
   第079页:比较教育·法国本科学分制改革及其对我国高校的启示
   第080页:比较教育·法国本科学分制改革及其对我国高校的启示
   第081页:比较教育·法国本科学分制改革及其对我国高校的启示
   第082页:比较教育·法国本科学分制改革及其对我国高校的启示
   第083页:比较教育·台湾高等技职院校创业教育的实践探索
   第084页:比较教育·台湾高等技职院校创业教育的实践探索
   第085页:比较教育·台湾高等技职院校创业教育的实践探索
   第086页:比较教育·台湾高等技职院校创业教育的实践探索
   第087页:比较教育·台湾高等技职院校创业教育的实践探索
   第088页:比较教育·台湾高等技职院校创业教育的实践探索
   第089页: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基于构建“国考+校试”模式的硕士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招生制度探索
   第090页: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基于构建“国考+校试”模式的硕士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招生制度探索
   第091页: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基于构建“国考+校试”模式的硕士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招生制度探索
   第092页: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基于构建“国考+校试”模式的硕士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招生制度探索
   第093页: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基于构建“国考+校试”模式的硕士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招生制度探索
   第094页:教育史研究·《学记》中年考校制之考证及其历史演变
   第095页:教育史研究·《学记》中年考校制之考证及其历史演变
   第096页:教育史研究·《学记》中年考校制之考证及其历史演变
   第097页:教育史研究·《学记》中年考校制之考证及其历史演变
   第098页:教育史研究·《学记》中年考校制之考证及其历史演变
   第099页:教育史研究·《学记》中年考校制之考证及其历史演变
   第100页:教育史研究·《学记》中年考校制之考证及其历史演变
   第101页:职业教育·高职教师辱虐管理对学生学习绩效的影响研究
   第102页:职业教育·高职教师辱虐管理对学生学习绩效的影响研究
   第103页:职业教育·高职教师辱虐管理对学生学习绩效的影响研究
   第104页:职业教育·高职教师辱虐管理对学生学习绩效的影响研究
   第105页:职业教育·高职教师辱虐管理对学生学习绩效的影响研究
   第106页:职业教育·高职教师辱虐管理对学生学习绩效的影响研究
   第107页:职业教育·产业学院:协同育人视角下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产教融合的探索
   第108页:职业教育·产业学院:协同育人视角下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产教融合的探索
   第109页:职业教育·产业学院:协同育人视角下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产教融合的探索
   第110页:职业教育·产业学院:协同育人视角下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产教融合的探索
   第111页:教师与学生·学术劳动力市场的分层结构
   第112页:教师与学生·学术劳动力市场的分层结构
   第113页:教师与学生·学术劳动力市场的分层结构
   第114页:教师与学生·学术劳动力市场的分层结构
   第115页:教师与学生·学术劳动力市场的分层结构
   第116页:教师与学生·学术劳动力市场的分层结构
   第117页:教师与学生·学术劳动力市场的分层结构
   第118页:教师与学生·贫困本科生生活世界中的象征资本:规训、积累与补偿
   第119页:教师与学生·贫困本科生生活世界中的象征资本:规训、积累与补偿
   第120页:教师与学生·贫困本科生生活世界中的象征资本:规训、积累与补偿
   第121页:教师与学生·贫困本科生生活世界中的象征资本:规训、积累与补偿
   第122页:教师与学生·贫困本科生生活世界中的象征资本:规训、积累与补偿
   第123页:教师与学生·贫困本科生生活世界中的象征资本:规训、积累与补偿
   第124页:教师与学生·贫困本科生生活世界中的象征资本:规训、积累与补偿
   第125页:教师与学生·基于因子分析的高校学生创业意愿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第126页:教师与学生·基于因子分析的高校学生创业意愿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第127页:教师与学生·基于因子分析的高校学生创业意愿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第128页:教师与学生·基于因子分析的高校学生创业意愿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第129页:教师与学生·基于因子分析的高校学生创业意愿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第130页:教师与学生·基于因子分析的高校学生创业意愿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第131页:插页·高校附属医院学科信息化建设研究
   第132页:插页·艺术美育中的怡情效能与教师应用策略研究
   第133页:插页·广府民俗艺术的民间审美及其审美教学价值
   第134页:插页·服务型社区视角下高校社区管理专业建设的新思路
   第135页:插页·探究高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中的素质教育
   第136页:插页·英汉硬新闻语篇的对比与语篇教学研究
   第137页:封三
   第138页:封底
《学记》中年考校制之考证及其历史演变
高教探索教育史研究·《学记》中年考校制之考证及其历史演变100《学记》中年考校制之考证及其历史演变 2018-03-05 2 2018年03月05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