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起推动或抑制作用,以及这些作用力可能会在哪些环境下产生和运行等问题对教育界和学术界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理论意义
伴随着高职学生年龄增长,自我意识的提高,个人自尊心也越发强烈。教师对高职学生的辱虐管理程度越大,对其自信心和自尊心的伤害也越大,因而学生会对学习产生逆反情绪,进而对学习丧失了兴趣和热情。研究在教育学领域探索了辱虐管理与学习绩效之间的运行机制,构建了适合师生语境的测量问卷,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一是研究理论的运用。研究运用社会认知理论,解释了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即学生对教师辱虐管理表现的认知、理解和内化过程。一般来说,学生的自我认知越清晰,其心理越不受外界影响,反而可能会增强内在心理的抵御能力。研究运用社会交换理论,解释了教师与学生在辱虐管理中的情感互换,即教师对学生恶语相向、置之不理等,学生对教师也会以同样的态度和行为反击,这便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再现。二是教育领域的研究验证。辱虐管理多见于管理学研究中,本研究将其应用到教育领域,也是一次尝试性的探索。教师对学生有管理,那辱虐管理就必然存在。事实上,对身心正处于成长和形成阶段的学生来说,教师辱虐管理对学生的深远影响要比企业中的辱虐管理更值得我们思考与研究。三是反向研究的选择。教育领域很少有关于负面、消极等文献研究,大都倡导积极、正能量的研究与思考。本研究受破坏性领导研究的重要性启发,选择教育领域中破坏性教师对学生辱虐管理作为研究对象,能拓宽教育教学研究的视角和内容。四是研究量表的修正。辱虐管理在中国的研究时间仅有20年左右,很多测量变量正尝试在中国情境下运用修改。本研究学习绩效这一测量变量创新性地借鉴了组织工作中员工的绩效考评量表,在此基础之上根据中国教育教学实际作了修改和补充,为教育领域内学习绩效量表设计提供参考。
(二)实践意义
在访谈中得知,高职学生认为自身不太受家庭和社会重视,常被贴上学习能力不强、自我意识薄弱、自信程度不高等标签,这些充分说明高职学生内心自卑、心理相对比较脆弱,因此他们需要来自学校、社会和家庭的更多关爱。本研究发现,教师辱虐管理会降低学生自我效能感,从而会降低学生任务绩效和关系绩效。这一研究结果,对于教师、学生、学校和社会都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对于教师来说,应该在夯实专业知识的同时,深入研究教育心理学,充分了解不同时代学生的心理特征和需求,少采取“冷暴力”,才能体现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高职教师要充分关爱学生,对学生点滴进步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以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潜能。对于学生来说,应该努力培养自我认知能力、沟通能力、主动学习能力以及自信心等。在半自由的大学里,高职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兴趣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潜心钻研专业理论和实践知识,从中不断寻找个人闪光点。对于有辱虐管理倾向的教师,学生可以从“自古严师出高徒”的角度去加以理解,也可以采取与教师面对面方式进行有效沟通,以获得教师的理解和认同。对于学校来说,应该定期开设教师教育教学培训,因势利导地帮助教师认知学生,协助教师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以融洽师生关系,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此外,学校还应该定期召开师生座谈会,配备专业心理教师跟踪辅导有辱虐管理倾向的教师和学生,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对于国家和社会来说,应该大力加强对职业教育的扶持,不断总结职业教育教学的发展规律,高度重视高职学生心理健康、学习能力以及未来就业等问题研究,呼吁全社会关心未来一线技术人员的成长与蜕变。道德素质是指引教师行为的灵魂。教育部门应充分重视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评价,不能单纯以教学表现和科研能力来衡量教师的绩效,而应加大教师职业素养在教师绩效考评中的比例,细化教师师德师风评价标准和要求,提高教师职业修养。
(三)局限和展望
本研究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一是研究调查采用了学生的单一评价,可能会影响学生学习绩效评价的准确性。后续可考虑采用分时段的纵向调查,并结合学生学科成绩和教师对学生的主观评价,以获取配对的师生评价数据。二是研究以常州高等职业教育园区学生为对象,研究结果缺少一定的普适性,后续可尝试扩大研究对象调查区域,并将本科与高职学生的研究形成对比。三是研究变量仅考虑了自我效能感的中介效应和性别等控制变量,后续可考虑生源地、专业性质、传统性等控制变量,以及公平感、心理资本、犬儒主义等中介变量在辱虐管理与学习绩效关系中的影响作用。未来,辱虐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