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校企合作共建产业学院的重点问题
从上述两个案例来看,无论是采取哪种合作模式,校企合作共建产业学院普遍采用校企双方共同投资、共同参与学院管理的合作办学机制。在产业学院内部校、企双方是建立在股权关系上的协作伙伴关系。学校通过产业学院建设,实践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推动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政府和科研院所等开展深度合作,实现各类教学资源的整合和科研促进教学,促使教师队伍和专业建设的全面提升,全面深化高职教育综合改革。在当前国家及广东省政策及各项改革措施的大力支持下,结合国内各兄弟院校产业学院建设的实践研究,在校企合作共建产业学院的建设策略中应具备发展眼光,科学制定发展路线图,兼顾好各方利益。
1.共建企业的选择与产业学院可持续发展
本着“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发展、合作就业”的校企合作理念,聚焦于艺术设计领域相关产业并选择合适的合作企业来共同创建产业学院,是创建产业学院应该首先考虑的问题,这将决定产业学院未来发展的方向和人才培养质量与水平。
从企业视角出发,企业与高职院校共建产业学院的基本动力与目的来自于企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渴求,在产业学院的建设过程中随着人才的不断培养和企业的不断发展,人力结构必将日益完善,人才需求也将随之逐渐减少,那么产业学院面对企业人才需求与教育投入动力减弱的情势下该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在选择合作企业时,应充分了解产业(行业)、综合考虑企业利益诉求、成长性、规模等要素,即合作企业应具有较大的规模和较强的实力,企业在行业中处于领先水平,在行业中具有一定的话语权,能否支撑起对产业学院这一平台的长期可持续支持与投入。对合作企业的全面分析慎重选择,可以保证产业学院发展的正确方向,有效地规避风险。
2.产业学院学生的培养与职业可持续发展
共建产业学院所选择的合作企业应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发展理念,重视人才和梯队的培养与构建,具有服务大众、回馈社会的价值观,具有较高的社会责任感、广阔的视野和校、企合作育人理念。学科知识的跨界融合和更新快速是艺术设计专业的知识特征,产业学院的人才培养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在此模式下培养出来的人才如何在专才的基础上获得全面的艺术设计综合能力,防止产业学院被异化为职业培训学校。应以发展的视角考虑学生未来职业的可持续发展,即在满足企业人力资源针对性需求的同时满足学生就业后的职业生涯发展需要,在保证毕业生就业率的前提下,关注大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满足学生自主择业、就业与创业的需要。
3.企业、学校、学生三者之间的利益平衡与协调
通过产业学院实现多方共赢,充分协调好参与各方之间的利益平衡关系。学校、企业和学生三者的参与动机不同,有着各自的利益诉求。企业以盈利为最终目的,通过参与建设产业学院培养自身需要的高技能高素质人才;学校以提升整体办学水平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毕业生就业率,扩大、增强社会服务能力为目的。企业的逐利性特征决定了企业建立产业学院这一行为本质上是一种投资行为,投资效果即企业自身的盈利状况将决定企业对产业学院持续投入等投资决策,企业的这些决策必将影响产业学院的发展和走向,因此协调企业、学校、学生三者的利益关系至关重要。通过规范办学、制度建设明确规定校、企、学生三方在合作办学中的各自利益分配、权利与义务等,保障各方利益,求同存异,避免触及政策红线和制度管理的灰色地带。
四、校企合作共建产业学院的实践路径
现阶段国内对校企共建产业学院的研究与实践尚处积极探索阶段,各校、各专业的条件不同所采取的形式多种多样,在管理上普遍认为与企业联合兴办产业学院是高职院校的制度改革的“试验田”,通过引入或借鉴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机制,实行董事会或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的双主体管理模式。因此,对高职院校来说,能否做到“一校两制”,就是对高职院校现有制度的创新与改革,是一项触及各方利益十分艰巨的系统性改革工程。
产业学院将依托学校现有艺术设计专业群,以服务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为宗旨,与政府、行业、企业等合作,兴办集人才培养、技术研发、社会服务及培训为一体的实体性职业教育平台,实行深度产学合作的发展模式。产业学院的成立必须签订合作办学合同加以约束,合同条款中必须明确双方投入与收益的比例分成。重大的投入与支出须获得合作各方的所有权人同意。而现实情况下由于机制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