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括内部动力因素之间关系的分析和外部动力因素对内部动力因素传导机制的分析。
(一)内部动力因素作用机制分析
根据企业成长理论,企业内部的资源与能力是企业成长的动力,内部知识创造是企业增长源泉。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教育,获取人力资本,提高科研技术水平,有利于推动企业长远发展,获得竞争优势和经济利益。另外,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的相关研究成果也表明,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将给各利益相关者留下好印象,获得员工忠诚,赢得消费者信赖,提高公司品牌形象和核心竞争力,实现公司可持续发展,从而增加公司绩效。
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如下假设:
H1: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教育的人力资本需求与企业经济利益需求正相关;
H2: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教育的科技资源需求与企业经济利益需求正相关;
H3:企业对校企合作教育的价值认同和追求与企业经济利益需求正相关。
(二)外部动力因素传导机制分析
根据动力因素来源,将外部动力因素的传导机制分为以政府为主导、以高校为主导、以宏观环境为主导的传导机制。
1.以政府为主导的传导机制
校企合作教育的健康发展需要政府通过立法或者行政管理等手段进行引导和干预。一方面,政府制定法律法规明确校企合作教育各方的责任、权利、义务,对企业施加“外部合法性”压力,促使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逐渐认同并追求校企合作教育的价值;另一方面,政府通过财政投入、税收优惠等经济手段,满足企业经济利益需求,引导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教育。基于此,提出如下假设:
H4:法律法规约束力与企业价值认同和追求正相关;
H5:政府支持引导力与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教育的经济利益需求正相关。
2.以高校为主导的传导机制
校企合作不仅是双方或多方参与主体力量的简单相加,更是资源和优势的互补。高校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于一身,企业通过与高校合作,一方面可以培养和获取满意的学生作为储备人才;另一方面可以弥补科技资源匮乏和科技水平不高的短处,节约内部研发产生的成本,共担自身研发失败的风险。因此,高校的教育质量越高,科研能力越强,就越能激发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教育的动力。基于此,提出如下假设:
H6:高校资源能力吸引力与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教育的人力资本需求正相关;
H7:高校资源能力吸引力与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教育的科技资源需求正相关;
3.以宏观环境为主导的传导机制
如前所述,宏观环境对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教育的动力因素主要包括非正式规范约束力、市场状况拉动力和科技发展水平拉动力三个方面。社会传统、风俗习惯、大众期望等非正式规范对企业的价值观产生影响。企业为了获得良好的社会评价,往往会遵从大众期望,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在长期的经营发展过程中,企业将这种外部非正式规范逐步内化成自身的价值认同和追求。企业所在行业市场的发展状况也直接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当自身能力无法满足市场需求或应对市场竞争时,企业会积极与高校合作,以弥补自身不足,维持更多的经济利益。社会科技的进步与发展促使企业通过与高校合作获得高校科技资源,提高自身科技实力。基于此,提出如下假设:
H8:非正式规范约束力与企业价值认同和追求正相关;
H9:市场状况拉动力与企业对校企合作教育的经济利益需求正相关;
H10:科技发展水平拉动力与企业对校企合作教育的科技资源需求正相关。
综上所述,本文构建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教育动力作用机制模型如图1所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