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平 刘 怡
摘 要:通过收集和分析具有社会学博士学位授予点的20所社会学系专任教师的博士毕业院校数据,本研究构建了由626名教师构成的20所社会学博士授予点之间的博士互聘网络矩阵。运用社会网络分析的理论和Ucinet分析软件,本研究分析了我国社会学博士互聘网络的基本特征、密度、中心度和可视化网络。结果表明:社会学博士毕业生互聘网络中存在较大程度的不对称性,依据博士毕业院系的声望排名形成了社会学学术劳动力市场聘任中森严的分层结构,社会学学者的博士毕业院系在其学术岗位获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博士生互聘网络;院系分层;社会网络分析;社会资本
国外已有的对社会学科和经济学科的研究表明,以大学教师招聘和任用为核心的学术劳动力市场具有典型的分层结构特征,博士毕业生的毕业院校声望对其学术生涯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尤其是初次学术岗位的获得阶段。我国博士学位授予工作开始得非常晚,直到1983年才首次授予18个博士学位,但是经过三十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每年授予博士学位数量最多的国家,博士学位已经成为我国多数公立普通本科高校的基本入职门槛。在这种背景下,我国社会学科学术劳动力市场是否存在国外同样的分层结构?更具体地说,我国社会学博士毕业生的毕业院校声望是否决定了其学术岗位的获得?为解答上述问题,本研究将社会网络分析引入学术劳动力市场研究,以我国社会学一级学科为学科样本,通过分析院系间的博士生互聘网络来透析我国社会学学术系统中的院系分层与结构化特征,并结合已有的研究进行相关的理论解释和探讨。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视角
劳动力市场研究长期以来是经济学家的专属领域,他们运用经典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对劳动力市场供给、需求和价格进行分析。与经典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不同,社会网络分析着重从行动者之间关系的性质、强度、规模等来认识其在社会结构中的位置、社会“嵌入性(embededness)”及其行动模式,强调行动者在社会网络中对社会资源的汲取能力,其所试图揭示的并非是简单的社会分层或分类,而是行动者嵌入其中的复杂权力等级结构。格兰诺维特最早将社会学的研究视角引入劳动经济学分析,他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研究了劳动者社会网络对其就业岗位获得的作用机制。在格拉诺维特看来,劳动力市场本质上是社会“嵌入型”的结构,劳动力市场中行动者所在的位置会对其就业行为、感知和态度形成影响,行动者会动用社会关系因素获得就业信息甚至就业岗位。在其之后,经过很多学者的共同努力,社会网络分析(socialnetworkanalysis)是已经发展成为研究劳动力市场社会结构比较完善,并且应用广泛的一种研究范式或视角。
社会网络分析中依据行动者属性的不同,一般将社会网络分为以个体行为者为节点的个体网(ego-network)和以群体或者组织为节点的整体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