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表4可以看出,点出中心度最低为0,最高为55,具有很大的差异,且越是排名靠前的院系点出中心度越高,这说明排名靠前的院系在为其他院系培养师资的网络中处于中心位置。点入中心度在不同层次院系间的差异相比点出中心度变小,但排名居中的院系在点入中心度上稍高,这说明这些院系极力引进了不少排名靠前院系的博士毕业生,而排名靠前院系的点入中心度之所以稍低,说明这些院校对自身教师学缘结构具有更高的质量要求,排名靠后院系表明他们往往处于网络的边缘。20所大学特征向量中心度,最小值为3.9,最大值为78.4,均值为23.322,标准差为21.256,说明各院系的社会网络中的位置具有很大的离散度。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点出中心度和特征向量中心度不一致的现象。复旦大学、中山大学点出中心度很高,但是特征向量中心度相对位置下降。中央民族大学、吉林大学特征中心度相对位置比点出中心度提升。导致这种差异的原因是,一方面,特征向量中心度的计算不考虑关联的方向,只要两所院系有聘任关系,无论是聘用还是配置均表示二者对于彼此而言是一种社会资本来源,无疑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排名靠后的院系的社会资本;另一方面,点出中心度体现的是以行动者为中心的网络中的中心位置,特征向量中心度体现的是整体社会网络中的各个点之间的相对中心位置,因此,复旦大学和中山大学虽然存在大量区域性高校的配置,显示出很高的点出中心度,但是在整体网络中,由于被其配置的高校多数处于社会网络的边缘,无法提升复旦大学和中山大学在整体网络中的中心度,因此导致特征向量中心度不高。与此相反,吉林大学和中央民族大学虽然博士毕业生在其他博士点获得教职的数量不多,但是其获得教职的博士点排名靠前,从而提升了其整体网络中的特征向量中心度。
综合不同的中心度指标,表4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不同层次院系的整体差异和层级结构。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处于社会学系的顶层位置。排名靠前的院系拥有较多的网络资本,而排名靠后的院系则处于网络的边缘。对于一所院系的声望和发展而言,排名靠前的院系通过博士毕业生到其他大学的获得教职的行为提升网络的范围,通过控制入职教师博士毕业院校的声望再生产自身的层级。其他博士点通过从名校的招聘博士毕业生提升学术网络中的地位,通过不断地扩大自身培养的博士毕业生的就业层级提升自身的声望。
(四)博士生互聘网络的可视化图形
借助UCINET软件的可视化工具NetDraw可以绘制网络图形,形象化地呈现我国社会学博士生互聘网络的结构化特征。
在图1中,圆形代表的是博士毕业院校,方形代表的是博士就业院校,箭头表示从一所院系毕业后到另一个院系工作,连线总数即是其聘任的数量。受限于软件的功能,本研究无法通过连线的粗细显示院系之中互聘的数量关系。图1的互聘网络图既体现了20所具有博士授予权的社会学系的博士配置能力,也体现了这些院系教师博士毕业院校来源的多元化程度和质量控制程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