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察影响学者个人学术生涯的因素,但本研究考察的是所有教师的博士毕业院系的声望情况,既包括初次入职后就一直工作至今的教师,也包括通过学术流动而进入本单位的教师。因此本研究中的我国20所社会学系博士生互聘网络显示,排名靠前的院系无论是新教师的招聘还是引进流动教师几乎都不聘任毕业于排名靠后院系的博士毕业生。博士毕业声望已然成为了学者学术职业后期发展空间的决定因素。我国的社会学的情况与国外以往的研究一致。他们的研究发现,那些毕业于“二流”大学的学者即使在日后发表了了杰出的学术成果,也得不到正常的学术认可。
(二)启示
本研究结果带来两点启示,一是“近亲繁殖”的比例在我国社会学系博士授予院系中非常普遍,无论声望高低,本校博士毕业生都是社会学系博士毕业生的主要来源,有的院系甚至聘任的基本上是本校的博士毕业生。“近亲繁殖”看似是一个微观层面的问题,但它实际上对于整个学术体制运行的意义非同寻常,因此颇值得引起高校和院系的警惕。二是本研究所揭示出的院系分层结构及其原因也启发排名靠后的院系不断扩大院系交往和合作网络,从而优化社会资本结构,建立合理的、有潜力的教师队伍结构,那样方能在学科建设和发展中释放出整体优势。
尽管通过博士生互聘网络揭示了院系分层的一些特征,但本研究仍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不足或有待进一步考察的问题:第一,本研究中只分析了博士毕业院校声望因素,并没有分析博士毕业生的本科和硕士的学缘结构和博士期间的发表,因此无法得出博士毕业声望对博士就业的重大影响是否与其学术生产能力一致,还是博士毕业院校声望可以作为单独的影响因素,通过学术系统认可体系中特殊主义决定博士就业结果的结论。因此,在后期的研究中,笔者将加入博士毕业生读博期间的学术生产力变量,分析博士学术能力和学术声望对博士就业院校层级的复合影响机制。第二,互聘网络知识学术联系网络中的一种形式,还包含众多的社会联系、交往和合作形式,通过期刊、学术会议、合作研究、答辩网络等其他形式的联系、交往或合作网络的考察是否会得出一致性的结论,笔者将进一步完善资料,进行深入考察;第三,本研究中将社会学系中所有年龄阶段的教师都纳入到博士互聘网络当中,并没有通过阶段划分的方式区别我国社会学博士授予单位增设时间,学术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博士获得博士学位的方式等因素对博士互聘网络结构的影响。在学术劳动力市场供求角度而言,早期获得博士学位授予点的高校,处于学术劳动力供给不足的阶段,具有资源稀缺性的优势,无论博士毕业生的质量是否存在差异,均具有更强的配置能力。但是随着更多高水平大学获得博士点授予权,学术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结构发生变化,资源的稀缺优势将降低,这种背景下博士互聘网络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值得思考。因此,笔者下一步将综合考虑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过程中产生大量教师需求的历史阶段和社会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增设的时间节点,专门对2002前后入职的教师的博士互聘网络进行对比分析。
注释:
①20所大学对应的简称为:中国人民大学(RUC),北京大学(BKU),南京大学(NJU),中山大学(SYSU),复旦大学(FUDAN),清华大学(Tsinghua),南开大学(NKU),上海大学(SHU),华东师范大学(ECNU),华中科技大学(HUST),中央民族大学(MUC),吉林大学(JLU),厦门大学(XMU),河海大学(HHU),武汉大学(WHU),中国社科院(CASS),华东理工大学(ECUST)。
参考文献:
[1]BedeianAG,JauchLR.DoctoralDegreePrestigeandtheAcademicMarketplace:AStudyofCareerMobilityWithintheManagementDiscipline[J].AcademyofManagementLearning&Education,2010,9(1):11-25.
[2][4][6]约翰·斯科特.社会网络分析法[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
[3]Knoke,D.,Kuklinski,J.H..NetworkAnalysis[M].BeverlyHills,CA:Sage,1982:13.
[5][8][9]张斌.博士毕业生互聘网络中的院系分层与结构化特征———基于部分物理学学者学缘的社会网络分析[J].教育研究,2013(1):84-90.
[7]ValBurris.TheAcademicCasteSystem:PrestigeHierarchiesinPhDExchangeNetworks[J].AmericanSociologicalReview,2004(2).
[10]TheodoreCaplow,ReeceJ.McGee.TheAcademicMarketplace[M].NewBrunswickandLondon:TransactionPublishers,2001:225.
(责任编辑 钟嘉仪)
收稿日期:2017-12-01作者简介:徐志平,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博士生;刘怡,西北工业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讲师,博士。(武汉/430074)
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大学教师评价的效能研究”(71273101)成果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