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贵的食堂。“群众”都用眼光看着你,把这些因素作为你是不是真正家庭经济弱势的标准。贫困本科生在被认定身份前后行为举止都要符合这些,否则就会受到同学们道德上的轻视。这就是生活世界中贫困生符号这一负向象征资本对贫困本科生的物质规训。第二类是社会规训。社会规训主要是一种与社会资本有关的关系规训。贫困本科生一般拥有较少的社会资本,在与人的关系维度,贫困生一般地会被认为是不积极的、内向的和被动的,他们与人交往的资源和技能是缺乏的,他们的活动也应是低调的。甚至对二十多岁的贫困本科生而言,发展与异性的关系都是受到社会规训的,与这些刻板印象相违背的实践似乎就不应是贫困生的行为。第三类是精神规训。“笑贫”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至今影响尤在。贫困生在大众心理中往往会有一种低人一等的感觉,无论一个家庭经济弱势本科生接受还是抵制“贫困生”符号,他都会受到这一符号的精神规训。而且“群众”的观念是,你家里穷,还不更拼命地学习?!这种精神规训又给贫困本科生施加精神上的无形压力,甚至精神的规训让贫困生在课程选修上优先考虑更实用的技能课程,而不是“风花雪月”式的博雅课程。
如上负向象征资本的规训是贫困本科生所特别经历的,作为本科生中的一员,贫困生同样受到大学场域通用符号系统的正向象征资本规训。大学有一套荣誉和奖学金体系,还会为修满学分者颁发固化文化资本的学历与学位。这些符号运作体系推动着包括贫困生在内的本科生的象征性实践,规训着他们思想和行为,引领着他们的成长,是大学运转和人才培养的基础。
三、贫困本科生象征资本积累的劣势境遇
因为象征资本可以同文化资本、社会资本和经济资本之间相互转化,特别是一般地可以认为象征资本是其他形式资本的延伸和固化,所以象征资本的来源其实是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象征资本。如此则贫困本科生象征资本的积累很大程度上就是来自于他们其他三种资本的累积。这一点贫困本科生与其他本科生是一致的,如果把社会作为一个竞争场,在微观政治的视角下则贫困本科生将要与其他本科生在积累象征资本上形成竞争,从而最终实现社会分层。如上所指象征资本具有正向性。贫困本科生不同之处在于他们需要经由贫困生认定,也就是他们会被认定为贫困生从而拥有一个“贫困生”的符号标识,而“贫困生”符号从某种角度看是一种负向象征资本,这就是贫困本科生象征资本积累的一重劣势境遇。
在教育补偿实践中,贫困本科生无论他们接受与否,实际上都会经历一个由“贫困生”符号所带来的负向象征资本规训。贫困本科生进入大学场域后面对学校的贫困生认定程序,往往会经历一个复杂的心路历程。这一心路历程,我们从旁观者的宏观角度来看,无非是“贫困生”符号有损于个体自尊之类,但是回到贫困生的生活世界中且从微观政治的视角来审视就会发现其中的复杂之处。“贫困生”作为一种身份符号其象征意义十分丰富,但是在中国特定的文化中,“贫”是被人看不起的标识,而且其意义十分丰富,它让人想像到没有好的成长环境,所受教养教育贫乏等,其整体形象一般是与所谓的“高富帅”相对。而且贫困生处于二十多岁的年龄,他们与生活在同一场域的同龄人总是存在有意或无意的比较,谁也不想因为家庭经济弱势而与他人有所不同或者低人一等。如此等等都是复杂的贫困生心路历程,从学理上讲贫困生一旦接受了被认定为“贫困生”甚至由此而得到公示后,就会经历“贫困生”符号及其产生的负向象征资本的物质、社会和精神规训。这些规训对一个二十多岁的个体而言,在许多情境中会给他们带来负面的情绪和心境。但是贫困生也是一种“经济人”,他们会理性地考虑自己可能的利益所得。然而身份经常被赋予权力 ,家庭经济弱势本科生接受被认定为“贫困生”后,就获得了一种身份权力,即他们可以获得来自政府、社会和学校的各种教育补偿特别是经济补偿。明显地,贫困生获得这种身份权力的前提是授受“贫困生”符号和负向象征资本的物质、社会和精神规训,对他们而言这是一种代价和成本。面对如此负向象征资本规训,大部分学生会接受甚至主动寻求,因为他们知道获得教育补偿是自己生活和成长的必要基础,或者是他们克服了因此被规训的心理关。然而也有部分贫困生会不接受贫困生符号,虽然他们知道这一身份符号能够给他们带来个体紧缺的教育补偿资源,但是还是小心翼翼地保护着自己的家庭经济弱势信息和脆弱的自尊。这种现象就是“符号抵制”。“抵制”是一种对抗性行为,可外显,也可以是内隐的。但是可贵之处在于,这一文化研究核心概念应用到教育场域,它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