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寻求通过教育建设更为民主和公平的社会。 教育能够发挥建设民主公平社会的作用,可以通过增进贫困本科生象征资本积累从而促使这一社会弱势群体实现象征资本赶超,在此基础上实现向上社会流动。贫困本科生的家庭经济弱势状况从文明社会弱势补偿的理念来看,更应受到相应的教育帮扶。大学教育对贫困家庭子女的教育补偿有不同路径,一种是在招生录取时给予“关照”,使他们在接受高等教育机会上得到弥补。我们这里讨论的是,贫困本科生进入大学场域后,大学教育需要为他们提供教育补偿即采取一些措施来促进贫困本科生象征资本积累的赶超。
为了促进贫困本科生象征资本的累积,我们需要明确他们生活世界中的真实需求。贫困本科生的象征资本积累需要首先克服他们所经历的象征符号负向规训,对贫困生而言,这种负向象征资本是一种负担,需要社会对之实施相应而有效的补偿。其次,因为贫困本科生象征资本积累存在“先赋劣势”以及由此“先赋劣势”和他们自身“惯习”带入大学场域共同所导致的象征资本积累“后致劣势”,这里的双重劣势也需要得到社会和大学教育的补偿。这些是贫困本科生象征资本赶超时的自身需求。当前政府和高校对贫困本科生实施了多样性的教育补偿体系,这一补偿体系自改革开放以来处于持续的完善中,包括了“奖、助、贷、勤、免、补”等,实践中教育补偿体系也帮扶了众多的家庭经济弱势学生,使其能够顺利完成大学学业,甚至是得到了较好的自我成长。但是细而观之,整个贫困本科生教育补偿体系以经济补偿为主,非经济补偿的重视程度不够,非经济补偿工作的细化路径不多,效果也有限。即使是经济补偿,在实践中也存在低效甚至不公现象。我们可以根据贫困生象征资本积累的如上三重劣势来反思高校贫困生教育补偿实践,这能够为改进贫困生教育补偿工作提供新的思路。
贫困本科生克服象征资本积累劣势首先需要从大学得到教导咨询式教育补偿,使自己能够构建合理的自我。在我国具体文化场域里,贫困成为一种不光彩现象,甚至是一些人所“鄙视”的对象,这是一种客观的社会存在。但是家庭经济弱势并不是贫困生自己的过错,甚至也不完全是其家庭的问题。贫困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许多情况下是客观社会条件导致了难以摆脱的贫困,而不一定是个体不智慧、不勤劳的结果。所以家庭和个体的贫困经常是一种社会应承担起帮扶责任来克服的现象,而弱势应得到补偿则具有正义性。明确这些,贫困本科生就更能以一种平和、开放的心态来合理接纳“贫困生”符号。在被认定为贫困生后,他们在面对因这一符号所带来的负向象征资本的物质、社会和精神规训时也应理性地辨清和看待这些规训背后合理或不合理的价值观念,用正确的价值观来引导自己积极向上的生活。成长舆论环境给贫困生的可能是积极的鼓励,也可能是消极的抑制,这些都需要大学教育补偿为贫困生提供更多合理有益的教导以及相关的成长咨询服务。其次,贫困本科生在象征资本积累时具有“先赋劣势”,即其家庭为他们提供的能够转换成象征资本的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是相对有限和欠缺的。明显地,物质即经济资本是其他形式资本现实性积累的基础,所在大学教育补偿需要精准地定位贫困生群体,克服补偿实践中的“信息不对称”、“搭便车”和“寻租”等问题,提高补偿的效率和效益,使贫困生能够获得自己学习和成长所急需的基本物质条件。而且教育补偿需要为贫困生提供充足的客体化和制度化的文化资本和现实性的社会资本,这些都是促进贫困生象征资本积累的资源。第三,贫困本科生的象征资本是其物质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的延伸和固化,也就是前者转化来自于后三者。大学教育的长处在于作用于贫困生的心智层面,而文化资本中的一种特别重要的形式是身体化的文化资本,这种文化资本其实就是贫困生的知识、技能、意识和价值观,这是大学教育所擅长来补偿的;在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中也存在积累这两类资本的意识和能力,这些也属于贫困本科生的心智层面,也应是大学教育需要重点来补偿的。所以大学教育应更加重视教育补偿中这些与贫困生心智相关的非经济类的补偿,强化这类补偿将能更长远地促进贫困本科生相关资本累积,从而帮助他们象征资本赶超和向上社会流动。
参考文献:
[1]ErnstCassirer.AnEssayonMan:AnIntroductiontoaPhilosophyofHumanCulture[M].NewYork:YaleUniversityPress,1944:44.
[2]毕芙蓉.文化资本与符号暴力:论布迪厄的知识社会学[J].理论探讨,2015(1):53-56.
[3][4][8]高宣扬.布迪厄的社会理论[M].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