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未卿 杨 瑶
摘 要:通过对北京科技大学201个样本数据进行因子分析,筛选出五个主因子,它们分别从个人素质、个人教育、学校、家庭和社会维度对大学生创业倾向产生影响。结合主流创新理论,阐述了五个主因子对大学生双创能力的影响路径,并得出结论:个人对风险的承受能力是最重要影响因素,高校组织创业教育系列活动可以显著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意愿,政府应当在全社会范围内构建支持创新、保护创新的制度体系,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
关键词:因子分析;创新理论;高校创业教育
一、引言
在2014年9月的夏季达沃斯论坛,李克强总理首次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2015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海代表团审议会议上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2017年2月,教育部颁布了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健全了休学创业的弹性学制,并简化了休学批准程序,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制度支持。国家对创新创业活动的支持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力度!
创新驱动发展的基础是人才。大学生群体拥有创新的思维、活跃的头脑、强健的体魄和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具备成为创新创业主力的潜力。高校对高层次创新人才的聚合与培养,对科学精神、人文精神的传播与扩散,是其他组织或机构所无法替代的。因此对高校而言,通过科学合理的统计分析方法,探讨影响在校大学生创业倾向的主要因素,识别显著性影响因素并加以有效利用,这对其调整创业教育目标,提升创业教育成效有着积极作用。北京科技大学作为“211工程”建设高校更是责无旁贷,理应肩负起历史使命,在为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道路上不断探索。本文基于北京科技大学本科生数据得出的结论,亦可供同水平高校参考。
二、研究思路与方法
创新领域研究的先驱——熊彼特(1988)认为,创新素质是指人在先天遗传素质基础上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所获得的稳定的在创新活动中必备的基本心理品质和特性。创新是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动力,没有创新就没有经济的发展。国内田国强教授(2016)也提出,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的转轨必须依靠由生产要素驱动到效率驱动再到创新驱动的转变。蒋开东等(2015)提出,提高大学生创业成功率需要建立以大学生创业为导向的高校协同机制,加强高校内部的协同,促进高校与政府、企业等多主体的协同联动。刘志(2013)以创业意向作为大学生创业研究的切入点,提出建立创业意向结构的国家框架、对学生进行内外兼修的素质培养与项目扶持、实施分类培养和个性化教育等三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