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表明高校组织创业教育活动能够明显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意愿。对于学生而言,课堂是接受和传播知识最有效的途径之一,通过开设与创业相关的课程,可以将创业基础知识覆盖到绝大多数学生。通过举办创业讲座,可以让感兴趣的学生有机会接触到业内专业人士,了解专业前沿领域,未上过创业课程的学生也有机会参与其中,进一步覆盖被课堂教育遗漏的学生群体。为了推动理论向实践的转化,高校可以组织创业竞赛,学生通过亲身参与到创业项目的选择、计划书的写作和项目的开展过程,可以对创业的细节有更为深刻的理解。总体来说,系统而丰富的高校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创业意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周围创业氛围与大学生创业意愿显著正相关。如果地方政府能够补位创业政策制定者角色,摆正创业协调监督者角色,做实创业服务者角色,那么将促进大学生投身创业活动,并提高创业成功率。另外,如果周围人群中有创业的正面典型,榜样作用会把创业氛围对创业意愿的影响进一步放大。
家庭背景、个人学历与大学生创业意愿显著负相关。这一点可以做出这样的解释,对于来自收入较高的家庭的学生而言,就业渠道比较畅通,未来可预期的收入比较乐观,如果选择创业则将面临较大的机会成本,不确定性也会增加,因此他们往往会更倾向于选择较为稳定的行业和工作;而家庭资本积累较小的大学生机会成本较小,他们更愿意承担相对高风险来获取高回报。同理,学历较高的学生在毕业放弃高薪职位选择创业的机会成本较高,故学历较高的学生的创业意愿往往较低。
五、结论
本文使用课题组调查问卷的一手数据,完成了对北京科技大学201个样本的分析研究,概括了样本内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主要特征;筛选出了影响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五个主因子;通过方差最大化变换,进一步明晰了五个主因子的内涵,并使用最小二乘法对因子分析结果进行了验证;最后结合主流创新理论,分析了五个主因子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影响路径。
通过以上研究,针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出建议:第一,个人对风险的承受能力是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最重要影响因素,风险承受能力较高的群体更倾向于选择创业活动。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活动时,应当注意因势利导,因材施教。第二,高校组织创业教育系列活动,包括创业课程、创业讲座、创业比赛等,可以显著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意愿。在大数据时代,高校更应当加强“第二课堂”建设,着重培育学生自我学习和知识自我更新的能力。第三,周围创业氛围与大学生创新创业倾向显著正相关。高校可以在校园内加强对创业典型的宣传,多组织创业前辈和大学生的面对面交流活动,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
参考文献:
[1]A·熊彼特,冯文光.企业家职能[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88(3):58-63.
[2]田国强,陈旭东.中国改革:历史、逻辑和未来[J].学习月刊,2016(5):34-36.
[3]蒋开东,朱剑琼.大学生创业导向的高校协同机制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5(01):54-58.
[4]刘志.大学生创业意向结构及其现状的实证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3,33(21):35-40.
[5]KruegerNF.Thecognitiveinfrastructureofopportunityemergence[J].EntrepreneurshipTheoryandPractice,2000(Spring):5-23.
[6]陈君君,唐仁生,曾献功,杜小明.基于因子分析的大学生创业倾向影响因素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44(3):96-99.
[7]向莹.基于因子分析的大学生创新素质影响因素[J].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7,19(4):67-70.
收稿日期:2018-01-29作者简介:王未卿,北京科技大学东凌经济管理学院金融工程系主任,副教授,博士;杨瑶,北京科技大学东凌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北京/100083)
本文系北京科技大学校级项目基金、校青年教学骨干人才培养计划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302013JXGGRC-003)研究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