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线分割着大学成员的共识,而这正也体现着大学教师群体过度分化后果的严重性。因此,需要采取积极的调适策略合理规制大学教师群体的过度分化。
1.优化学术职业文化生态,规制大学教师群体职责分化
大学教师是以知识传播、知识创造和知识应用为使命的职业,“学术人”属性是大学教师的根本属性。然而,过度市场导向和行政导向的大学教育生态加剧了教师群体的职责分化,大学教师对“学术人”的身份认同越来越淡薄,而对“经济人”和“政治人”的身份认同越来越得到强化。大学教师需要在学术和市场之间、学术和政治之间保持平衡,以避免学术资本主义和官本位文化对自身的消极影响。
(1)坚守学术职业内在逻辑,在市场和学术之间保持平衡
受学术资本主义的影响,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市场化生存时代,大学与政府、企业的联系日益密切,市场的力量逐渐渗透到大学组织域之中,大学教师通过出售知识资本收获物质回报与社会声望,创业精神和创业文化正成为师生认同的价值规范,大学教师的职业身份被赋予新的内涵,实现了由传统的教育者和研究者身份向创业者和管理者身份的转变。与此同时,学术的资本化使部分大学教师逐渐背离了学术共同体契约精神的本质,当教师和学者都急功近利地去追寻某种实体存在,就会抛弃真理之爱与信仰,逐渐随波逐流,反而在资源、地位、名誉与虚荣心等方面获得满足。学术资本主义给学术职业发展提供新契机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关键问题是,大学教师能否在学术和市场之间保持必要的平衡。选择一种职业意味着选择了一种生活方式,大学教师以学术为天职,就应坚守学术职业发展的内在逻辑,甘于忍受清贫寂寞,看淡物质声望回报,守护好象牙塔里的求知生活和育人工作,而不是将经济和政治的利益作为学术活动的最终目标。大学还要通过加强制度设计与政策制定,为学术职业发展设置边界与规则,约束和规范学术职业的发展,减少学术职业发展过程中所面对的不确定性。另外,营造良好学术氛围为大学教师健康发展提供沃土,引导大学教师在学术资本化的过程中始终坚守大学的核心使命和学术品位,消解学术资本主义带给大学教师的负面影响。
(2)凝聚学术职业自身优势,在学术和政治之间保持平衡
受政治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大学一直被认为是政府的附属机构,不管是教育部直属高校还是省管高校,和各级政府机构一样,围绕权力而运转,大学的行政化色彩和官方情结浓重。制度化的学校教育赋予了大学教师知识人与政治人的双重角色,大学教师身处学术与政治之间,在职业身份选择中面临者难以抉择的矛盾。当然,人各有志,每个人自我实现的路径也各有不同。作为新时代的知识分子,有一定成就的大学教师完全可以在大学管理岗位上获得相应的行政职务来体现其价值;亦可凝聚学术职业自身优势,从象牙塔走向社会,把握社会脉搏,了解社会动向,根据时代的变化重新建立自身角色的公共性与社会批判性,重拾关怀社会的情节。重要的问题是,大学教师需要在学术和政治之间保持必要的平衡。一方面,作为大学的解道者和研究者,要通过钻研和创新来获取学术地位的提升、物质生活的改善和社会的尊重,而不是急功近利地走向市场、毫无底线地向权力靠拢;另一方面,大学应坚持在院系层次实行学术自治,让大学教师不用通过追求“学而优则仕”就能参与学校的治理,决定学科发展方向、学术资源分配、教师聘任和评价等重大事项,通过主动营造民主平等的氛围,让大学教师有学术共同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2.完善学术职业管理制度,规制大学教师群体地位分化
大学教师在资本争夺和位置抢占中分化为占支配地位的教师和处于被支配地位的教师,需要通过完善学术职业管理制度,克服学术管理工具理性,提升学术职业行动自觉,规制大学教师群体的地位分化。
(1)坚持以人为本,克服学术管理工具理性
受新管理主义的影响,大学教师管理中出现了过于强调“求发展、提效率”的组织目标和组织利益,忽视大学教师个体利益和职业发展的倾向。在组织理性导引下,绩效目标成为大学教师管理的核心追求,大学教师管理落入了追求效率、价值无涉企业管理思维方式的窠臼。丹尼尔·贝尔曾指出:“掌管经济的是效率原则,决定政治运转的是平等原则,而引导文化的是自我实现原则。”以效率为目标的大学教师管理无意中忽视了人的个性和价值、忽视了人的尊严和发展。大学教育的理想被淡化,教师发展的个性目标被排挤,大学教师的职业地位在大学组织场中不断弱化和分化。这一现象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