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这两个主成分可以较充分地反映各区域高等教育核心竞争力水平。
(4)计算主因子以及综合得分
根据因子载荷的大小(一般以≥0.6为标准),对两个公因子涵盖的指标进行筛选,并根据构成这两个公因子的主要指标的类型和性质进行命名。因子载荷矩阵如表3所示。从表3中可以看出,第一公因子主要解释的是与高等教经费支出以及科研能力有关的变量,将其命名为经费与科研因子;第二公因子则主要解释的是与高等教育基础设施以及科研能力有关的变量,将其命名为基础设施与科研因子。
据此计算出两个公因子的得分后,可以根据公因子的得分计算出各个区域的综合得分。综合得分的计算公式为:Z=a1F1+a2F2,其中,a1a2分别是公因子F1和F2的方差贡献率,分别等于47.202%、38.341%。其综合得分的计算结果按照降序排列如表4所示。
(二)我国区域高等教育核心竞争力分类
本文拟利用31个省级区域的综合得分,采用层次聚类分析法,对各区域的个高等教育核心竞争力进行聚类。
为了更好地体现出各个省域之间的差异,根据层次聚类同类离差平方和最小的原则,最终将31个区域划分为7类。分类的结果如表5所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