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研究结论
(一)基于横向对我国区域高等教育核心竞争力测度与分类的研究结论
1.从影响区域高等教育核心竞争力的两个主因子来看,导致区域间高等教育核心竞争力差距的变量主要与高等教育资源、经费支出以及科研能力有关。公因子1和公因子2中解释科研能力有关的变量都比较显著,说明科研能力对区域高等教育核心竞争力的影响比较显著。这是由于随着高等教育由“规模扩张”向“内涵提升”的战略转变,改变了以往高等教育资源决定区域间高等教育核心竞争力的局面,科研能力越来越成为影响高等教育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因素。
2.从高等教育对经济社会和生产力发展贡献的地位来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共识,有学者根据当代科学技术与生产力之间的作用机制,将科学技术同生产力各要素的关系,用下列公式表示:生产力=科学技术×(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生产管理)。上述公式表明,科学技术不仅可以直接作为生产力,而且在经济和生产力的诸要素中占据特殊地位。高校的科研产出是科学技术的重要来源,也是推动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发展高层次的人才的重要来源,区域高等教育的综合实力正在成为影响经济和社会生产力发展最重要的因素。
3.从高等教育核心竞争力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关联程度来看,大部分区域呈现出关联性较强,却又不完全一致的特点。我国的北部沿海地区(河北除外)和东部沿海地区(7省2市)经济发展水平较好,其高等教育核心竞争力也位居全国前列;东北地区、南部沿海、中部地区(陕西、湖北除外)的12个省份经济发展速度相对缓慢,高等教育的实力与沿海地区相比也比较薄弱;大西部地区(5省3区)则一直是经济发展和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最薄弱的地区。广东、湖北、浙江、山东等是经济强省,然而聚类分析的结果显示,其高等教育核心竞争力的排名却低于经济发展的水平,说明这些经济发达区域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之间的互动协调性不足,经济增长的方式还处于粗放发展的阶段,经济发展对于科技和人才的要求还比较低。
(二)基于纵向对我国区域高等教育核心竞争力发展演变趋势及影响因素的研究结论
1.从我国区域高等教育核心竞争力发展的总体演变趋势来看,就发展速度来说,1996-2008年这一时间段内,我国各区域的高等教育核心竞争力迅速提升,此后2008-2014年间进入平稳发展期;就我国区域高等教育核心竞争力发展的区域差异发展演变趋势来看,我国高等教育的“三级区域”间的差距逐渐扩大,“马太效应”逐渐增强:高等教育发达的区域其高等教育核心竞争力提升速度较快,并且优势不断凸显、积累,而高等教育欠发达的区域其高等教育核心竞争力提升速度缓慢,导致差距越来越大。
2.从影响高等教育发展的影响因素来看,基于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影响省域高等教育竞争力的要素包括经济、政策制度、历史、文化、人口、地理环境等。在不同的阶段,这些因素起作用的方式、力度不同,且这些因素不是相互割裂的,是相互联系,共同推动高等教育的发展。 从整个历史发展的时期来看,历史、文化、人口、地理环境是贯穿高等教育各个发展阶段的基础影响要素,且对高等教育发展的力度相对固定,因此本文主要讨论了经济与政策因素对于高等教育发展的影响。 从图3中可以看出,就影响因素的地位来说,现阶段高等教育政策对于高等教育发展的影响程度要大于经济因素的影响强度;但就影响因素强度的演进趋势来看,近年来经济因素对高等教育发展影响强度的增长呈现稳步提升的趋势,而高等教育政策对于高等教育发展影响强度的增长则呈现出先快后慢的趋势,尤其是2008年以后,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发展的影响强度增长速度超过了教育政策对高等教育发展的影响强度增长的速度。这说明,经济发展因素已经逐渐代替高等教育政策因素成为推动区域高等教育发展最重要的推动力。这也为制定推动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的措施指明了一条逻辑思路:在提升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基础上,采取适当的政策倾斜,经济发展和政策倾斜双管齐下,才能推动区域高等教育水平的提升;反过来,高等教育的发展又可以为经济和生产力的发展提供科学技术和人才,实现对经济发展的“反哺”和“回流”。
参考文献:
[1]吴玉鸣,李建霞.我国区域教育竞争力的实证研究[J].教育与经济,2002(3):15-19.
(下转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