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观念传播为主要形式的道德实践,为道德学习提供素材,并为道德学习提供实践场域。仪式是个体道德实践的角色性存在方式,仪式中的角色分配正是“对群体或社会中具有某一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待”,是个体习得集体意识、进而形成“群体”的操演过程,为道德学习确立价值向度,即超越规范伦理而追求德性伦理。由此,大学仪式最终成为一个可以共享价值观的象征性生活世界,使大学成员从中完成对自我、日常和差异的超越。
五、小结
综上所述,大学仪式作为一个基本规则整体,既有其外在形式,也有其内在结构。虽然大学仪式的外在形式在不同的时空境遇中存在着较大差异,但无一例外地由相对稳定的结构要素所规定、制约,不仅体现大学的本质属性与要素特征,也体现大学仪式结构的内在逻辑关系和基本特征。然而,当代中国语境下,大学仪式趋于式微,不仅表现为研究者“有意的忽视”———或因科学理性主义之观照而遭“祛魅”,或因将之视为愚昧的操演遭到压抑,或仅重于形式而忽略其文化价值,抑制了大学仪式应发挥的作用。研究大学仪式的内在结构要素及其运行机制,有助于正确认识仪式之于大学的影响及价值,更好地发挥其应有的功能。
参考文献:
[1][美]托马斯·J·萨乔万尼.道德领导———抵及学校改善的核心[M]冯大鸣,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92-93.
[2][3][美]伯顿·克拉克.高等教育新论[M]张继平,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108-110,107.
[4][英]E·阿什比.科技发达时代的大学教育[M]滕大春,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7.
[5][英]阿雷恩·鲍尔德温.文化研究导论[M]陶东风,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36-237.
[6]Bell,Catherine.RitualTheory,RitualPractice[M].Oxford&NewYork:OxfordUniversityPress,1992:47-48.
[7][德]卡尔·雅斯贝尔斯.大学之理念[M]邱立波,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173.
[8][10][法]涂尔干.职业伦理与公民道德[M]渠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74,358.
[9]王海英.构建象征的意义世界———学校仪式活动的社会学分析[J].当代教育科学,2007.
[11]卢晓中.大学精神文化刍议[J].教育研究,2010(7).
[12]高德胜.知性教育及其超越:现代德育困境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107.
[13][美]戴维·波普诺.社会学[M].李强,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110.
(责任编辑 赖佳)
收稿日期:2017-12-11作者简介:汤小静,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博士生;张新标,法学博士,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副教授。(广州/5106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