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评价模型,还有学者从学生对教学、学习、科技、图书馆、学生服务和学生倾向方面出发构建了大学生满意度测评模型,国外研究的基本结论表明学生对学校教育质量的总体感受和印象是影响满意度的决定性因素。
近年来,我国一批重点大学也开始将学生学习满意度引入到本科生调查之中,如北京大学的首都高校学生发展调查,清华大学的全国大学生学习参与调查,南京大学的大学生就读经验调查等。这些调查和研究无一例外地将视角转向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经历,研究的重心从“教”转向“学”,从“投入”转向“产出”,体现了高等教育质量观和评价理念的转换。国内对高校学生学习满意度的研究较之国外整体偏少,但也有不同学者对高校学生学习满意度影响因素做出不同划分。如有学者在参照美国顾客满意度评价模型基础上,将影响高校学生满意度的因素分解为自我发展、专业课程设置、教师队伍、教学质量、图书馆、文娱活动和校园服务等质量因子,并基于此建立起高等教育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还有学者更加侧重于具体的教学环节,从具体的课程、教材、习题、考核、教学内容、教学环境、教学方法和教师能力等要素切入测评学生满意度;甚至有研究专门以工程学科本科生为对象开展教学质量满意度评价调查。另外,部分研究者将目光聚焦在高校教学质量满意度提升策略方面,构建了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学生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分别从高校教学质量保障和监控体系视角出发,结合高校本科教学质量评价标准,探讨提升高校教学满意度的策略建议。
综上可以看出,国内对高校学生学习满意度研究一方面集中在理论探讨和概念层面,着重表述学生学习满意度的内涵、功能、价值和意义;另一方面更多的实证调查研究也在逐步展开,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但是,目前国内实证研究方面主要还处于对在校大学生学习满意度的具体测量和评价阶段,深入到学生学习满意度的具体影响因素和作用关系的研究并不多。而在少数涉及到学生学习满意度影响因素的研究中,大多是以高水平大学或重点大学为对象(以清华大学的大学生学情报告为代表),较少关注地方本科院校学生学习满意度,也缺少从学生自我学习效能评价的观察视角。因此,本研究旨在以学生自我学习效能为切入点,构建学生学习满意度分析模型,研究地方本科高校学生学习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关系,以及自我学习效能在其中发挥的影响角色。也就是用定量模型和数据回归的方法来回答:学生自我学习效能会对学习满意度产生什么影响,高校哪些教学活动和行为因素影响决定了学生的自我学习效能及其满意度,这些教学要素对自我学习效能和学习满意度的影响程度又是怎样。
二、研究模型与假设
本研究将使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地方本科高校学生学习满意度影响因素及作用路径进行检验。结构方程模型方法首先需要建立概念模型,在不可观测的结构变量之间建立起因果模型,然后通过拟合和路径等检验,找到潜在结构变量之间是否存在明显的作用关系。研究在综合参考顾客满意度指数(ASCI)以及大学生学习参与和学习满意度指标(CCSS)等模型基础上,对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与整合,设定出地方本科高校学生学习满意度影响因素模型。
根据高校教学和学生学习活动的基本特征,我们将“教”与“学”融为“教学”一体来看,教学可以大体上分为教学过程和教学环境两大部分。结合已有对学生学习满意度的各种研究,以及研究者长期从事教学管理经验的总结,本研究将影响学生在校学习满意度的教学过程分为四个要素:教学内容、教学水平、教学方法、教学关系;教学环境分为三个要素:硬件设施、学习氛围、人际关系。同时,与以往不同,本研究增加学生自我学习效能评价这一视角,并认为自我学习效能在学生学习期间扮演了重要角色,将其纳入对学习满意度的影响因素,进一步探索自我学习效能在学校教学活动和学生学习满意度之间的作用关系。
(一)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教师对学生学习产生直接影响的行为活动,其中教学内容是基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与教材选择,教学水平是教师教育理念、专业知识和学术修养的综合体现,教学方法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综合技能与方式使用,教学关系则表现为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以及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指导等。我们认为,教学过程会对学生自我学习效能和学习满意度产生正向影响(H1、H2),并具体提出以下假设:
H:教学内容对学生自我学习效能产生正向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