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在教学过程中,相对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显著性表现较差,教学水平和教学关系两个结构变量则对学生自我学习效能和在校学习满意度均产生显著影响。与基础教育阶段教师教学水平不同,高等学校教师的教学水平更多建立在学术水平之上,能否在科研和教学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和促进,对于提高大学教师教学水平起决定性作用。因此高校依然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努力发展教师的教学学术,让教师通过科研成为学习型教师,形成教师教学与科研的良性互动和深度耦合,进而推动教学水平的不断提升,满足学生深层次的知识发现学习需求。教学关系更为直接地对学生学习效能和满意度产生作用,大学教师能否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交流互动,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是提升学生学习体验和经历的重要途径。至今,在西方的一些著名大学依然保存着“社区学院”、“宿舍学院”的做法(与我国目前部分高校试行的书院制类似),其用意就是让师生之间形成更近距离的教学关系,让学生有更多机会接触教师和向教师请教。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是大学教师的第一职责,高校也应当积极出台各种措施促成教学关系的发展,而不是只单方面地对课堂教学进行管束,让教师真正融入师生教学关系,享受教学带来的职业满足感和成就感。
第三,在教学环境中,硬件设施对学生自我学习效能和学习满意度均未产生正向显著影响,而学习氛围和人际关系却对学生自我学习效能和满意度产生明显影响。这说明作为硬件环境的校园设施条件并没有对学习效能和满意度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反而是作为软件环境的学习氛围和人际关系对学生学习的引导作用更大。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有二:一是学校硬件设施配置未能“以学为中心”,充分关注学生学习需求,导致学校硬件设施资源结构性不支撑和不胜任;二是学校硬件设施的效能未能充分发挥,学生利用学校硬件设施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这一方面是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学生个人学习手段迅速提升而导致的对学校教学硬件设施依赖性降低和疏离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映衬出高校在硬件设施的建设方式和方向上的不足,要求高校及时转向,从一般常规建设转向重大前沿建设,从适应“以教为主”建设转向服务“以学为主”建设,从“跟风投入”、“人有我有”式的外延建设转向“按需投入”、“人无我有”式的内涵建设,切实发挥硬件设施资源对学生的吸引力,提升其在教与学中的贡献度。
长期以来,许多高校过分强调硬件环境建设,忽视校园软环境的营造,宁可负债大兴土木,也不愿下功夫创建校园文化。本研究结论进一步告诉我们,要重视文化育人的作用。如有学者就专门对高校社团育人做过深入研究,这些非正式育人环节就像管理学中的非正式组织一样,虽然无法在形式上具有正规的课程教学过程,但是其对学生的影响往往是润物细无声式的。学习氛围、同伴学习、人际交往都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必要组成,大学生的社会性也需要借助集体环境来促进培养,这种社会性环境必然会对学生自我学习形成外部刺激和约束,帮助学生提高自我学习有效性。学校应该积极努力创设各种机会和条件,营造良好的校园学习氛围,塑造优良的校风、班风和学风,真正做到和实现全员、全面和全过程育人。
第四,对自我学习效能的研究发现,学生自我学习效能对学习满意度有直接显著影响,并且在所有的影响路径系数中最大。因此,要想提高学生学习满意度,必须重点关注提升学生的自我学习效能。除教学内容这一结构变量外,其他所有对学生自我学习效能评价产生正向影响的结构变量,均同时对学生在校学习满意度产生直接正向显著影响;反之,未对学生自我学习效能产生正向影响的结构变量,也同时没有对学生学习满意度产生正向影响。也就是说,学生自我学习效能评价与学生学习满意度评价影响因素表现出高度的一致性,学生自我学习效能是影响学生学习满意度的关键矢量,通过自我学习效能可以预测学生学习满意度的高低。既有研究表明学生自我学习效能评价越高,学生的学业成绩表现也越好 ,很多实证研究甚至直接得出自我学习效能可以正向预测学生学业成绩的结论。 与之相应,良好的自我学习效能会让学生更加关注教与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学习行为上表现出更加专注与持续,学习情绪上也更加平稳和沉着,必然会带来较好的学习体验和更高的学习满意度。这就需要高校在教学管理实践中把学生自我学习效能作为要务来抓,更加注重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的培养,增加学习的目标性和主动性,改变传统教条的教学方法和形式,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给学生更多更大的空间展示自己。
第五,已有学习效能研究大多将自我学习效能和学习效果、学业成绩关联在一起,即采用传统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