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强
摘 要:知识碎片化,既是慕课的优点,也是慕课的缺点。如何处理知识碎片化与知识系统学习之间的矛盾,我们以《大学语文》慕课制作与教学的实践经验为基础,提出以下对策:首先,在慕课知识点的选择中呈现知识系统;其次,以兴趣为出发点,完善学生知识系统;第三,重视慕课视频与非视频的结合。
关键词:慕课;大学语文;知识碎片化
慕课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教学方式,在短时间内便成为国内外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很多国家及学校对慕课寄予厚望,将其作为教学方式与课程改革的首选发展方向。兰州大学高度重视慕课建设工作,笔者负责的《大学语文》慕课于2014年开始研制,2016年建设完成并投入教学。
一、实践困惑及问题的提出
在互联网普及的背景下,慕课教学的一大优势是学习者可以根据自身需要,利用“碎片”时间,自主安排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与之相适应,作为慕课核心的授课视频,则以短视频为特征。教育部在线教育研究中心2014年发布的《慕课制作手册》指出:“对于每个视频的长度,都应该控制在合理时间范围内。根据统计数据显示,长度为7、8分钟的视频,网络学习者最有可能将其完整观看完毕。因此,建议每个视频长度在3-7分钟之间。有时为了确保知识点的连贯性,也可以适当变化,但是尽量减少超长视频。”长度为7、8分钟甚至时间更短的视频,有利于学生利用“碎片”时间,但不利于知识深入、透彻地讲解,对知识信息量大的课程而言,慕课视频可在10到15分钟之间。
“MOOC的每段视频只讲述一个知识点,教学目标非常明确,而且每段视频的长度相对短小,一般不超过15分钟,这和线下固定的四五十分钟一堂课很不相同。”然而问题是: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相对应,四五十分钟的课堂教学内容应该在一个还是多个授课视频中呈现?如果机械地把45分钟的课堂教学内容分解为3个15分钟左右的授课视频,则慕课会变成过去网络公开课的翻版,从而失去慕课本身的功效;数量过多的视频,则会大大增加学生的时间成本和学习难度,不利于学生对该课程的接受和学习。就此,兰州大学《大学语文》慕课(后文简称“兰大语文慕课”)建设团队经过反复讨论,采取一个视频大体与传统教学一堂课相对应的方式。这样一来,兰大语文慕课最终呈现54个视频。
将45分钟的课堂讲授内容转换成15分钟左右的授课视频,就必须转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思维。课堂教学有连贯性,而且课堂教学的充裕时间能保证对知识体系相对系统地讲解。但是,慕课教学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喜好及需要选择性地学习,这就在某种程度上打破教学的连续性,再加上受短视频的限制,慕课教学已很难做到对知识体系的系统讲解。因此,慕课的一大特征,便是知识的碎片化。教育部在线教育研究中心《慕课制作手册》指出:“碎片化知识点便于个性化学习。”的确,碎片化的知识点便于学生选择性地学习。但是,我们必须意识到:知识的获得,不能仅仅依靠学生的自主意愿。对一门课程的学习,也不应该是仅仅了解几个自己感兴趣的知识点,而应该是对知识体系的系统掌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