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短视频为核心、以碎片化知识点为特征的慕课教学,在知识体系的系统学习方面,有先天的不足。如何在知识点碎片化的呈现中引导学生对知识的系统学习?如何发挥慕课的优势并克服慕课的局限?如何把慕课教学的优势与传统课堂教学的优势结合起来?围绕着知识碎片化的问题,我们在《大学语文》慕课实践中产生很多困惑,这些困惑促使我们不断反思,并在实践中探索相应的对策。
二、反思及相应的对策
(一)知识点的选择和知识系统的构建
慕课的显性特点是知识碎片化,但这并不意味着慕课制作者或教学者可以随意选择知识点。优秀的慕课,必然会重视知识点之间的系统关联,必然会在知识点的布置中考虑知识系统的呈现。因此,慕课知识点,应是知识系统中的关键点;慕课知识点的分布,则应是知识系统的呈现。“如果能按照一定的原则和顺序,将这些知识碎片的核心知识点依次列出并进行互联,那么孤立的知识碎片就能被关联化和体系化。”
就《大学语文》慕课建设而言,由这门课程的性质决定,知识点的选择必然会遇到以下困难:第一,《大学语文》是在中、小学语文教学基础上开设的课程,《大学语文》慕课知识点的选择,既不能简单重复学生过去所学语文知识,又不能完全割裂学生过去所学知识。因此,慕课知识点的选择,首先就要处理好学生旧知与新识的衔接。第二,《大学语文》需要教学的内容非常丰富(古今中外无所不含)。中小学每学期都开设语文课,而且语文课课时量很大,因此不同年级可以专攻某一个方面或某几个方面的语文知识;而《大学语文》课程的开设一般是一学期54课时,在这有限的课时内,要全面兼顾语文方方面面的知识,非常困难。第三,在慕课短视频、知识碎片化的背景下,《大学语文》慕课知识点的选择和布置要体现知识系统则显得更难。
要保证慕课知识点是知识系统的关键点,并且做到旧知与新识的自然衔接,首先需要慕课研制老师对相关专业知识有精深且宏观地把握。由于《大学语文》涉及古今中外、语言文学诸多方面的知识,以一个老师的力量,很难胜任该门慕课建设的工作。为此,兰大语文慕课研制团队采取专人专块、分工合作的方式建设慕课。具体而言,兰大语文慕课分五个版块:1.语言文字知识,2.古代散文,3.古代诗词,4.现当代文学,5.外国文学。
根据老师的专业特长具体分工,则在慕课知识点的专业性、系统性、新旧衔接等方面有了保证。有了“专”的保证,就需要“博”的沟通。首先,慕课不同版块的负责老师相互讨论,确定各版块所占时间比重;其次,根据具体版块所占时间比重,相关负责老师设计该版块需呈现的知识点;第三,以知识系统为背景,慕课建设团队集体讨论各版块知识点选择的合理性并进行调整;最终,慕课知识点以知识树的形式在慕课平台上呈现。
兰大语文慕课共设计十三个专题五十四讲(一讲对应一个短视频)。下面,本文以“老庄”专题为例,谈谈慕课知识点的选择与知识系统的呈现。“老庄”专题共四讲,其知识树呈现方式为:
第1讲 老子:道与德
第2讲 庄子:齐物与自由第3讲 庄子:无用与无为第4讲 道、道家、道教
常规课堂教学,“老庄”专题会讲到老庄生平、作品分析、道家学派、道家思想等诸多内容。但是,慕课视频的制作,“老庄”专题的讲授时间只有一小时。受时间限制,对“老庄”的讲解,需要提取“老庄”知识体系中最重要的关键词,而对这些关键词的讲解,则贯通作品分析、文学欣赏、哲学思辨等内容,从而避免把生动的语文课讲成枯燥的思想课。为此,对老子、庄子的讲解,我们提取的关键词是:“道”与“德”,“齐物”与“自由”,“无用”与“无为”。从教学效果看,这些关键词的提取,对学生系统理解老庄思想有较好的引导作用。讲“老庄”,必然要谈到道家及道教,作为延伸话题,我们在讲完老子、庄子后进入第4讲“道、道家、道教”,这一知识点的设置,有助于学生对问题的深入认识,也有助于学生相关知识体系的完善。
当然,仅凭几个15分钟左右的短视频,学生势必难以形成对老庄思想体系的深入认识。因此,对慕课知识点的设计及教学理念,不应以讲授为本,而应以引导为本。慕课平台上呈现的知识点,价值在于引导学生获得对知识体系的感知,而视频中对一个个知识点的讲授,价值在于引导学生对相关知识产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兴趣。唯有此,才能把慕课知识点的选择与知识系统的构建关联起来。
(二)学习兴趣的激发与知识系统的完善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特别是对慕课教学而言,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