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的学习兴趣显得尤为重要。因为,相对于课堂教学,慕课教学缺乏对学生的直接管理,学生的学习更多依靠的是自觉而非老师的督促。只有学生对所学知识感兴趣,才能保证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此外,受慕课短视频的限制,老师在慕课平台讲授时间很少,且讲授内容大多呈现为碎片化的知识点。学生如何将这些知识点串联起来?学生如何系统掌握所学知识?教师如何保障教学质量?这些都是慕课教学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以慕课的短视频教学为背景,从某种程度上讲,慕课的特点不是教学而是自学。自学的动力与效果,则直接取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在兴趣引导下的深入学习,也是克服慕课知识碎片化局限并完善学生知识系统的最佳途径。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保证慕课教学质量的关键。对学生而言,喜欢不喜欢一门慕课,一方面受课程性质及学生本来喜好的影响;另一方面则受慕课视频精彩度的影响。课程性质和学生原初喜好,我们很难改变,因此,要把学生吸引到慕课平台上,就需要从视频制作上下功夫。帅气的形象、优美的语言、良好的“镜头感”等,直接影响到视频的精彩度,但这些外在形式,对很多老师而言,一时甚至终身难以改变。我们结合《大学语文》慕课制作及应用的实践经验,认为:形式的技巧不是不重要,但相较于形式,真正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是教学内容的生动与深度。慕课视频是否精彩,关键要看支撑慕课视频的脚本。如何设计好慕课视频脚本,要考虑教学目的、学生需求、知识新旧衔接、生动有趣等因素。那么,本文以兰大语文慕课第一章“走进汉字的世界”为例谈谈对慕课视频脚本的设计思路。
“语文”的性质,学界有多种理解,如“语言文学”“语言文字”“语言文化”等。无论哪种观点,都认为理解、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应是语文教学的基础。但是,从目前中小学语文教学现状看,小学阶段大体完成识字教学任务后,语文教学的重心则转向文学,而对汉字的深入学习,在中学阶段几乎空白。这种教学模式,导致很多学生对汉语、汉字的理解、运用能力很弱。基于以上认识,我们设计《大学语文》慕课,没有机械延续中学语文教学以文学为本的模式,而是在第一章设计语言文字专题。这一章,我们通过大量生动有趣的例子让学生感受汉语、汉字之美。打破旧有语文教学模式,首先从语言文字切入,一定程度上能让学生感受到“大学语文”与“中小学语文”的不同,进而能让学生带着好奇的心态走进《大学语文》慕课。当学生走进去后,便会发现平常的汉语、汉字竟有神奇的力量,由此会逐渐消除过去对语文的无所谓态度。
《大学语文》慕课第一章设计语言文字专题,宏观目的是通过教学内容的革新来吸引学生。但是,学生能不能因此喜欢上《大学语文》慕课,还要看视频内容是否吸引学生。下面,本文结合慕课第一章的框架,谈谈我们对视频教学内容的设计。
第1讲 种子的力量———说“春”第2讲 “司母戊”方鼎的更名
第3讲 “形旁表义,声旁表音”的认识误区第4讲 不愤不启
汉字结构,通常从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个角度分析。其中,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产生阶段相对较早,合称为非形声字。对非形声字,我们关注的重点是字形形体中蕴含的古人的造字思维及文化;对形声字,我们打破“形旁表义,声旁表音”的认识误区,重点关注形声字声旁的示源功能。以上所述,是我们授课的背景知识,如果把这些知识生硬地搬到视频,不仅无法引导学生喜欢上汉字,相反会让学生感受到汉字的枯燥和无趣。生动的例子,能引导学生喜欢上汉字;短小的视频,不能给学生讲多少知识,但能够在学生内心播下一颗种子。因此,我们对视频脚本的设计,不以传授知识为重,而以激发兴趣、培养感觉为重。第1、2讲,以“春”字的内涵、“司母戊”方鼎的更名为例谈非形声字的字形取象,进而让学生感受到汉字形体中蕴含的鲜活意义;第3讲,以常用字“婚、姻、嫁、娶”为例,感受形声字声旁蕴含的意义信息和文化信息;第4讲,结合“启发”式教学思想的探析,进一步感受形声字声旁的示源功能。这几讲,我们所讨论的知识都具有专业的深度,但我们的讲授却没有停留在专业深度上,而是尽量用生动的例子将深度转化为生动。生动,能把学生留在慕课平台上;深度,能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探究的兴趣。生动与深度,在慕课教学中,缺一不可。
(三)视频与非视频的结合
一门课程的学习,兴趣很重要,但兴趣无法保障教学效果。“有学者建议应借鉴互联网网站发展的经验,在如何提高MOOC的粘性上下功夫,但学习本身就是一项费时费力的脑力劳动,不管如何提高趣味性,终究不是娱乐。”如果没有有效的督促手段,兴趣引导下的学习很难走得更远。《大学语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