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和提高数据收集和信息监管能够帮助检测整个进程在实现教育公正和学生流动方面的进展。
(二)建立跨境流动的欧洲化标准,促进终身跨境流动
博洛尼亚进程为实现学术的终身流动而确立的“欧洲终身学习资格标准”(EuropeanQualificationFrameworkForLifelongLearning),经欧盟委员会提议并获得了欧洲议会和欧盟理事会的一致批准,用来鼓励公民终身学习和跨境流动。它提供了一整套等级分明、定义严谨的参照标准,使欧洲公民的知识和技能水平在复杂而多样的国际环境中更易被识别,有利于促进欧洲各国间人员的流动。在统一的欧洲资格标准下,应聘者资格证书上的“欧洲终身学习资格标准”的等级,便能够使任何一个欧洲雇主了解他的学历或技能等级,从而做出明智的选择。欧洲终身学习资格体系为参与终身学习的欧洲公民在人生任何一个阶段、任何一个欧洲国家找工作都提供了便捷性的保证,使欧洲范围内就业的流动性得以提升。此外,为促进学生流动而实行的文凭补充制度(TheDiplomaSupplement)更是为学生的跨境就业提供了更深层次的保障,它通过增强欧洲不同国家、不同高等教育机构间文凭的可比性和易读性促进学生的流动,特别是学生毕业后的流动,其目的是增加欧洲各国高等教育学位体系的公开性、兼容性和透明性,为学生的流动、文凭的相互承认和终身学习提供便利。它既是学生的“终身教育”手册,也是在欧洲各国就业的通行证,既增加了欧洲学生的跨国就业能力,也提升了欧洲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是实现“学习型社会”的重要措施。
(三)提升国际素养与跨境就业能力,促进跨境择业
博洛尼亚进程将“就业能力”界定为,学生拥有获得就业岗位、维持就业过程以及在劳动力市场进行流动的能力。《鲁汶公报》(LeuvenCommuniqué)中明确强调,高等教育要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通过学习知识和技能使他们能够在劳动力市场上充分把握机会。跨境流动经历受到越来越多的青睐,很多雇主甚至将其视为兼具高素质与国际视野员工的必备要素。根据欧盟委员会2013年的调查显示,认为留学经历对就业能力至关重要的欧洲雇主的比率从2006年的37%增至2013年的64%。64%的雇主认为有国际留学背景的学生更有职业素养,而这项比率在2006年为51%。1/3的参与“伊拉斯谟项目”的学生从目的国的雇主那里获得了境外就业岗位。异国教育经历不仅让跨境学生学习到异国他乡的基本常识,提升自身能力和素质,还可增加跨国就业机会。2013年针对“伊拉斯谟项目”对学生影响的调查显示,参与“伊拉斯谟项目”并拥有一年海外留学经历的学生比非流动的学生的就业能力平均高出70%,与出国之前相比,他们的就业能力及就业素养有着明显提升。除了在海外单位就业以外,很多流动学生选择了在海外创业。例如,10%的流动学生通过在海外创建公司而就业,75%的流动学生正在计划或设想创建自己在海外的公司。
(四)促进欧洲多元文化融合,提升文化认同
欧洲文化因其多民族、多宗教以多元化而著称,而这种丰富而多元的文化却因语言、地域而处于各自相对封闭的状态。博洛尼亚进程则通过学生流动将欧洲丰富的文化资源实现了共享。因流动带来的文化交融不仅限于流动过程,也外溢到学生毕业后。根据欧盟2013年对“伊拉斯谟项目”调查显示,参与过项目的学生的生活方式更为国际化,他们也更容易再次出国。参与跨境流动的学生毕业后流动到其他国家的比例(40%)比非流动学生(23%)高出17%,而参与流动的学生在未来到国外生活的比例(93%)比非流动学生(73%)高出20%,参与流动的学生拥有异国生活伴侣的比例(33%)比非流动学生(13%)高出20%,27%的流动学生在国外学习期间遇到了生活伴侣。此外,学生流动对构建欧洲文化认同与推广欧洲公民意识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是实现欧洲文化融合的关键。建设欧洲文化认同的实质是让各国在欧洲共同文化的基础上实现更深层次的文化融合。学生作为一种文化载体,既有助于在世界范围内加强欧洲文化的传递,也有助于文化产业的繁荣。
三、“欧洲高等教育区”学生流动的阻碍
尽管“欧洲高等教育区”学生流动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效,但仍受到来自四面八方的多重阻力,进而“学生流动阻力”被提上欧洲各国高等教育改革的议事日程。总体而言,这些流动阻碍主要来自于经济、社会、国家、机构和个体层面的阻碍。
(一)经济方面的流动阻力
缺乏充足的经费支持是阻碍学生流动的重要因素。根据欧洲学生联盟(EuropeanStudents’Union)2015年欧洲40国的调查显示,阻碍学生参与流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