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欧洲大学联合会出台的《趋势报告2010:欧洲高等教育变革十年》(Trends2010:ADecadeofChangeinEuropeanHigherEducation)针对欧洲各国高校对进程所持态度的统计显示,在821所高校中,38%的高校持观望态度,58%的高校认为其具有积极意义。 这表明,进程所带来的结构性变革并未深入到院校层面,所期待的诸如保护自治与提升体制效能之间缺乏应有的关联。这也恰恰印证了欧盟委员会出台的两份评估报告《欧洲高等教育区的第一个十年:博洛尼亚进程独立评估报告》和《欧洲高等教育改革进展:治理改革》的结果。2003年11月法国8所大学罢课以反对进程,并引发了全国性罢课。著名教育专家阿达利不无遗憾地说:“作为改革倡导国的法国,却成了反对其实施的国家。”
(五)个体层面的流动阻力
个体参与流动的动机缺失是导致学生个体层面遭遇流动阻碍的主要因素。而导致学生流动个体动机缺失的原因很复杂,对“非流动学生群体”(Underrepresentedgroups)的调查揭示了影响学生出国动机的重要因素。不管是否有过出国计划,只要并未出国流动都称作“非流动学生”,尤指有出国计划但没有出国和拒绝出国的学生。 根据2015年欧洲25国学生流动的调查显示,在学分流动中,“非流动的学生群体”有着教育背景程度较低、推迟入学以及年龄相对较大三项突出特征,且多是相互交叉。 这意味着教育背景、高等教育入学衔接以及年龄是导致学生个体动机缺失的重要因素。此外,对欧洲38国“非流动学生群体”未参与流动的原因的调查显示,89%的国家的学生因经费问题而未参与流动,其次是家庭背景(68%)、学历认可(58%)、缺少流动信息(39%)、缺乏兴趣(39%)、身心阻碍和疾病因素(29%)、境外学习质量(29%)、签证(11%)等。 而2012年欧洲16国的学生调查显示,北欧国家的学生未参与流动多是因为与亲友的分离,其中丹麦(51%)、芬兰(55%)、挪威(57%)最为典型。
四、博洛尼亚进程中欧洲学生流动的启示
(一)以学生流动统筹推进教育对外开放战略
学生流动是当前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也是我国统筹推进对外开放战略的关键环节。作为世界最大的留学生输出国,我国正在积极提升教育对外开放的治理水平,完善教育对外开放的战略布局。而学生流动在当前的教育国际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形成完善的学生流动机制是提升我国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深入开展双边、多边国际合作以及实现教育互联互通的核心要素。而作为世界留学生输出第一大国,如何在扩大教育对外开放的进程中提升我国在国际的吸引力是当前应当重点关注的问题。博洛尼亚进程自实施以来,其欧洲学分转换体系与三级学位体系等一系列改革措施使欧洲国家对外国留学生的吸引力大大增强,大量的非欧洲籍留学生涌入欧洲就学,这对当前实施教育对外开放战略中的我国有着极为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二)以学生流动推动亚太区域高等教育治理
亚太地区区域合作的迅速发展迫切呼唤着教育以及高等教育领域的更深层次的合作与交流。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东盟等区域经济合作组织纷纷开展了本区域内的学生流动计划,对本区域内的跨境学生流动有着显著影响。2013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国家中,19%的国际学生来自相邻国家,捷克、爱沙尼亚、日本、韩国、卢森堡、波兰、斯洛伐克等经合组织国家以及俄罗斯、中国60%以上的国际学生来自相邻国家。欧洲高等教育区在世界范围内区域高等教育合作的进程中走在前列,形成了包括学分转换与互认系统、学历资格框架以及三级学位体系等较为成熟的区域间跨境学生流动的保障机制,深入探究其有益的经验和教训,对于推动亚太区域内双边多边合作,加强我国境内区域间学生流动,参与国际学历学位互认,以及加强我国国际合作的深度与广度都将起到积极作用。
(三)以学生流动加强国际人文交流机制建设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特别强调,要扩大教育开放,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提高中国的教育国际化水平,要推动跨文化交流,增进学生对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学生作为重要的知识和文化载体,对于推进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尤其是推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教育合作进程,发挥着关键的桥梁作用。学生流动是促进民心相通与合作共赢的有效措施。青年是最有活力、最具创造力的群体,是促进国际人文交流的生力军,也是我国与其他国家建立交流、互通与信任的先锋和桥梁,因此青年学生的跨境流动对于推进新时期我国教育国际理解以及中外人文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