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保六经在学程中的正统地位,也有利于吸收和借鉴西学和西法的实用之处。刘光?对于中年考校制的经典重释,既让我们感受到了其对于传统学校教育弊端的深刻体悟,又让我们真切地认识到了“中体西用”思想对于其思想的影响和禁锢。
(二)近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学堂实践
田正平曾指出:“所谓中国教育的近代化(注:与教育现代化相通),是与几千年来自给自足的封建农业经济基础和封建专制体制相适应的传统教育,逐步走向与近代大工业生产和资本主义发展相适应的近代新式教育转化演变的一个历史过程。换句话说,它指的是近代资本主义兴起之后,通过多次的教育改革,学习、借鉴西方教育经验,改造、更新传统教育,努力赶上世界先进教育水平的历史过程。这个过程,既体现在教学内容、教育制度、教学方法和手段等物化层次方面,也更深刻地反映在诸如教育理论、教育思想,以至于教育观念、社会心理、价值取向等精神、思想和心理层面。”如果说洋务教育的兴办拉开了中国教育近代化进程的序幕,那么作为第一所官办新式学堂———京师同文馆则开启了中国近代新式教育的先声。
京师同文馆在创建之初的招生对象和年龄大致有如下三种表述:第一,恭亲王奕盉等人在筹建京师同文馆的《统计全局酌拟章程六条》之中,拟定京师同文馆的招生对象和年龄为“于八旗中挑选天资聪慧,年在十三四以下者各四五人”;第二,京师同文馆成立之后,在其制定的第一个章程《同文馆章程六条》之中,确定京师同文馆的招生对象和年龄为“应由八旗满、蒙、汉闲散内,择其资质聪慧、现习清文、年在十五岁上下者,每旗各报送二三名”;第三,“同治五年十一月初五日总理各国事务奕盉等折”中记载同文馆的招生对象和年龄为“八旗咨取年在十四岁内外”。由上述资料可见,在京师同文馆创建之初对招生对象的身份有明确的规定,入学的年龄范围大致在十三至十五岁左右。但是,在京师同文馆增设天文算学馆时,入学的年龄范围扩大到“二十以内”到“三十以内”不等,招生对象的范围扩大为“专取正途人员”;到“光绪十一年九月初三总理各国事务奕等奏”中记载,京师同文馆的招生对象和年龄为“臣等查同文馆自同治元年设立以来,迄今二十余年,向由八旗咨取十三四岁以下幼丁,分馆学习,于洋文洋语尚能识认通解。惟年幼学浅,于汉文义理本末贯串,若令其以洋文翻译汉文,功夫分用,速效难期;若再令讲求天文、算学,更恐博而不专,迄无成就。臣等公同商酌,现拟推广招取满汉年在十五岁以上、二十五岁以下、文理业已通顺者,取具本旗图片及同乡官印结,递呈投考,仍由臣等试以策论,择其文理可观者录取,挨次传补,庶可事半功倍,有裨实用也”。这个奏折既是对京师同文馆创建以来招生对象和年龄的情况分析,也是对京师同文馆办学后期招生对象和年龄的新规定。我们可以看到在京师同文馆办学后期,招生对象的范围逐渐扩大,招生对象的年龄逐步放宽。
京师同文馆的考校制度主要由月课、季考、岁试、大考等四部分组成,考校时间及其规定的具体情况如表4。
我们试参照京师同文馆的课程计划,对月课、季考、岁试、大考的具体考核内容进行初步的梳理。 见表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