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改革专业学科教学的现有模式,加强学生能力教育的力度,以提高专业教育教学效果
首先,专业教师摒弃落后的教育观念,树立“学者无类,能者先”的新的人才培养观。进入到职业中学学习的学生,大部分在初中阶段是成绩属于中等低下的学生,学习的目标不明确,学习自觉性、积极性不高,因此造成学生学习基础差,自尊心强、自卑也强。所以,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寻找出学生的共同特征,施以相应的方法与对策,要坚持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互动平等的原则。这一原则,也可以说是引导学生参与的原则。真正的参与不是形式的,而是思想上的参与,是学生与专业教师形成的共同思考和交流过程。要达到这种交流,专业教师就要以参谋者、探讨者、商量者的姿态进行交流,而切忌居高临下的说教和训导姿态。在交流的过程中,还要尊重和及时吸收对方思想的合理成分,补充自己的弱点和不足。互动平等的原则除了要求教育者讲话要留有余地,还要求教育者尽量保持学者风度,保持整体形象的沉稳,注重研究色彩,体现学术民主的风格。这样才能增加对教育者的信任和依赖,才能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其次,专业科任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要坚持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渐进原则。这就要求专业科任教师从学生心理的浅层面入手,最终解决学生思想体系和世界观的深层面的问题。这是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表现。因为青少年思想意识形成的过程,往往是从浅层次的心理感受层面,提升到思想体系和世界观层面的过程。科任教师要做学生的思想工作,了解他们的思想意识,也就应该从学生浅层面活跃、生动的心理感受入手,逐步解决学生深层思想方面的问题。所以,科任教师在教学过程里,在教育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时候,要对教育的内容作整体上安排,宜先安排较具体的内容,后安排较抽象的内容,不断根据受教育学生的反应进行内容深化的调整。这是一个先易后难、逐渐推进的量化过程。这要求科任教师对于学生的反应,经常察言观色、及时反馈、及时做出调适。从教育的形式上,要寓教育于活动、娱乐、其他行政工作的过程,在潜移默化中渗透教育,就是从思想不设防的心理感受层面入手,在不知不觉之中逐渐深入到解决思想体系层面的问题。
四、在教育的过程中要坚持真诚可信,不断寻找教育新角度的灵活性
真诚才能可信,这体现科任课堂教育的重要性,这就要求教任教师在教育时对待受教育的学生必须做到以诚相待,但是这个真诚必须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不回避社会消极现象,也不放弃正确的理论引导,这就是真诚。否则,就会变成说假话、大话、空话,这是学生早已厌倦了的。不说假话,这是真诚原则的要求,是对教育对象的尊重和对社会效果的负责。教育者只有自己坚定不移,才能产生真诚的力量,使学生受到震撼和感染。另外,教育方式是因人而定的;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这就要求科任教师根据青少年不同的情况和问题,不断寻找新角度,灵活机动地采用各种方法,解决思想政治问题。
五、教育要做到赏罚分明,坚持惩戒管教
从某种意义上说,惩戒也是一种必要的教育。这是教育借助社会刚性的一面。在党纪国法面前,人人平等,无论谁触犯法纪,都应受到惩戒,对于在学校接受教育的莘莘学子来说,也一样。教书育认,如果舍弃惩戒的武器,就等于陷入“思想政治工作万能”的误区。当今,我国传统文化和教育缺乏开放性,社会又处于转型期,一些浮躁、偏激的社会情绪,对青少年学子的心理健康影响很大。作为教师不能仅仅只重视文化专业知识的教育,还要让学生们具备健康的心态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就从改进专业教育方法上来关心、爱护和尊重他们。让学生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一专多能”专业技术能力,陶冶学生高尚的专业情操。所以在课堂教育过程中,若学生犯错,要让学生受到相应的处罚,让学生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在学生接受处罚的过程中,科任教师应要疏导学生树立改错的信心,寻找足够克服缺点的力量,克服弱小的“自我”,走出偏执、抑郁、焦躁的心理环境,做一个自信勤奋的少年。
六、教育尝试中存在的问题
作为科任教师,特别是专业教师,其在课堂的教育力量是不可忽视的,但是科任教师在课堂教学上对学生实行相应的思想教育工作,其优点是有目共睹的,但是在进行的过程也遇到诸如,科任教师由于自身管理能力问题或是实际生活与教学经验不足,其教育方式让学生不信服,造成教育效果差异,还可能存在课堂教育的不连续性等问题。这都是我们以后需要继续攻关的课题。
责任编辑 何丽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