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已经进入了由规模扩张向内涵发展转变的关键时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当今职业教育发展的核心主题。面对机遇与挑战,本文以笔者学校会计专业开展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为背景,重点对理实一体化教学实施中的实训基地、课程标准、教学方法、实训教材、考核评价、师资队伍等内容进行实践与探索,突破“重理论,轻实践”、“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等传统教学问题。经过两年多的实践与应用,探索和总结了一些经验做法,以期抛砖引玉,供大家共同交流和探讨。
一、推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现实背景
随着国家陆续出台系列职业教育的扶持政策,以及开展职业学校办学评估、教学诊断与改进等活动,使得职业学校的办学环境得到极大改善。但中职财务人才的培养效果依旧差强人意,与企业单位的用人要求相去甚远,究其原因,主要有:
(一)课程设置理实分离
大部分中职学校在课程设置上理实分离,导致在开展理论教学时,教师填鸭式地喂食,学生死记硬背式地吸收;而在开展实训教学时,学生却又无从入手,不知所措,教师又需要重新进行理论知识复习,最终事倍功半。
(二)实训场室建设缺乏创新
不少职业学校在建设会计实训场室时,偏重硬件建设,忽略软件投入及职业文化环境建设,从而使得实训场室存在以下缺陷:实训功能不齐全,导致某些实训项目无法开展,例如发票认证、网上纳税申报等;职业工作氛围欠缺,引致学生参与实训的兴趣度不大,工作不够投入。
(三)实训教材建设较为滞后
在实训教材建设方面,更多职业学校倾向于从市面上直接选购通用的实训教材。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实训教学的需要,但亦同时存在以下问题:首先,通用实训教材与理论教材的知识点往往无法一一对应,给教学工作带来困难的同时,也令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其次,通用实训教材与当地人才培养需求未必吻合;最后,受市场因素影响,通用实训教材与国家税务政策等难以实现更新同步。
(四)教学评价体系不够科学
在开展实训教学时,教师若要一一批改完学生完成的作品,诸如会计凭证、账簿等,工作量会十分庞大,所以教师在对实训课程进行教学评价时,主观因素往往会占据较大部分,欠缺科学的评价体系。
二、中职会计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实施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建立和实施是一个系统性的过程,需要各个环节的通力协作,才能发挥其最大的教学效用,具体而言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建设理实一体化实训基地
在过往,会计实训仅停留在单纯地做帐上,缺乏一个实际的业务活动平台,仅仅开展的是单纯的经济业务实训,没有真实的工作环境,忽略了与银行、税务、工商等部门的业务来往,无法培养学生的会计职业判断能力,制约了高素质技能型财务人才的培养。有鉴于此,笔者学校会计专业建设了理实一体化模拟公司综合实训基地。基地的建设参考企业财务部门工作环境配置实训岗位、物理环境以及人文环境;参考企业财务人员工作内容,建立虚拟商务环境、政务环境和公共服务环境,例如模拟工商局、模拟税务局、模拟银行等;参考企业财务人员工作需要,配置了全真或者仿真的工作软件,例如会计电算化软件、网上纳税申报系统、防伪税控开票系统、网上银行等。通过实训基地的建设,为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工作推进提供了根本保障,让学生在仿真环境中运用已经掌握的专业知识解决实际业务问题,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实训效果,实现了专业实训内容与职业工作岗位零对接,切实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与工作能力。
(二)制定理实一体化课程标准
制定理实一体化课程标准是开展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和关键环节。因此,在制定理实一体化课程标准时,应按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知识学习与能力提高目标相统一的原则,确定课程性质、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和要求、课程考核标准、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建议等内容。例如笔者学校在制定课程目标时,通过对毕业生、校企合作单位进行企业用人要求的调研,结合中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最终以会计岗位能力要求、专业理论知识及专业技能等主要内容构建课程目标;在制定教学内容和要求方面,根据会计专业课程特点,把课程内容按知识内在联系进行重新整合,以典型案例为载体、会计专业技能为核心组成教学模块,并以模块为单位组织教学,完成相关专业理论知识及专业技能教学,达到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最终目标。
(三)推行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
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的核心在于“做中学”“做中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