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著名教育家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中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是获取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但中职学校的学生学习习惯与学习方法普遍存在不足,而财会专业课程内容又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实用性、实践性,传统地“一本书、一部电脑、一个投影”模式已经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了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度及课堂教学效果,笔者经过一个学期在《企业财务会计》与《纳税实务》课程中的实践,发现导学案在财会专业教学应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导学案”在中职学校财会专业教学中的实践意义
(一)“导学案”的应用较好地弥补了通用教材的不足
目前的中职财会专业教材种类繁多,而且也引入中职学校在职教师参与教材的开发与编写,试图让教材贴近中职学生的实际需要。但不可否认的是,参与财会专业教材开发与编写的在职中职学校老师也无法让教材满足所有中职学校的教学需要,因为不同地区的中职学校学生情况不尽相同。而“导学案”是经教师集体研究、个人备课、再集体研讨制定的,它的编写首先要在研究自己所教对象的基础进行,在编写时充分考虑特定班级的具体情况,包括学生的专业基础、学习方法、学习态度、接受能力等,再确定适当的教学目标、适合所教学生的具体内容、选定适当的形式与方法,提高了教学的针对性,有效避免了专业教材的通用性,弥补其不足。
(二)“导学案”的应用较好地改善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导学案”是以素质教育要求为目标编写,用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优化发展的学习方案。它以学生为本,以“三维目标”(知识、技能、情感目标)的达成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配合教师科学的评价,是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学会合作,自主发展的路线图。因此,利用“导学案”设计出步骤清晰、由易到难、层层递进的引导任务,将大量的时间还给了学生,将教师从传统的“传道者”转变为“导演”,将学生从一个“观众”或是“听众”转变为一名“演员”。他必须为完成老师设定的任务去寻找、收集相关的知识信息,并且还要对所收集的知识信息进行加工与整理,有些任务的完成,还需要与小组成员进行分工与合作。这一过程,实质上就一个知识自我学习、知识了解与掌握、知识内化的过程。大大地培养与增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增强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三)“导学案”的应用及时地反馈了教学效果
“导学案”的导,精妙之处在于将所要传授的知识点以学生能接受的步骤分解、乐于接受的方式呈现在导学案中,尤其是将知识点分解成连环相扣的任务、问题、情景。类似通关游戏的知识分解,学生每完成一个任务,都通过自评、组评、互评、师评等方式进行实时的评价,这样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反馈出来,也给老师及时调整教学进度、教学内容提供了有效的数据支持,让教学具有更强的针对性。
(四)“导学案”的应用较大地提升了教师的教学素养
“导学案”的编写及其呈现结果本质上是专业老师所教课程的显性体现,它的编写和实践应用需要老师在教材处理、目标预设、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详细的规划、思。“导学案”的核心在于变“教”为“导”,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在教学过程中改变教学观念,从幕前退到台后,从原来的思考如何“上”好一堂课,转变为仔细斟酌如何去“导”好一堂课。比如:笔者在《纳税实务》课程中,为了引导学生学习好“全年一次性奖金个人所得税的计算”这一个知识,笔者在设计导学案时,首先抛出了年终奖相差仅一元的两个纳税人计税案例,接着指出解决案例所涉及的目标知识点及需用到的计税公式,接下来将计税分解成了判断并选择正确的计税公式、确定适用的税率、计税等几个任务,并且每一个任务都设置了一个任务结果反馈。整个课堂90%的时间都是学生主动在参与,10%的时间笔者在进行引导,并且获得了较好的效果。因此,为了设计并应用好一个好的导学案,都需要专业教师进修新的教学理念,更新教学方法,深入研究教学对象,学习并应用教学方法,全面提升专业教师的个人教学素养。
三、“导学案”在中职财会专业教学的实践反思
(一)“导学案”的设计编写占用的时间与精力非常多
“导学案”是学生学习专业的路线图,要根据教学对象设计问题、创设情境,提高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判断能力、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