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近几年,国家出台多项扶持政策,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其中之一的重点抓手在于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国务院、教育部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给予重视,并出台相应的政策指导给予支持,以深化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促进毕业生更高质量地创业和就业。各高校需要在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上着力,加强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教法、师资配置、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建设力度,以推进有效的探索实践。
随着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相继开展,在开展的过程中存在着管理混乱、专业学科各自为政、师资短缺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可以通过各校教育管理部门牵头统筹多部门进行系统化管理,组建跨专业创业团队,聘请企业职员加入创新创业教师团队等方法,构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在此体系框架下,开展跨境电子商务团队1+N模式的创业实践,探索互联网+新常态下的跨境电子商务创新创业的可行性。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缺乏统一管理布局
根据郑文、林婕(2016)对广东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调查情况显示,在参与调查的58所高职院校中,学校间的创新创业项目牵头部门安排不同,包括:教务处、学生处、校团委、就业指导中心、科研处、创业中心等[1]。从调查结果看,这些部门的确与大学生创新创业相关,并且发布创业项目文件也属于该部门的职责。但实际现状是,与创新创业相关的通知来源于学校的不同部门。例如,以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过去一年里关于创新创业的相关通知,主要由创业管理中心下达,也有部分来自学生处、校团委、科研处等。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由于创新创业工作管理制度欠完善,指导老师和创业学生在遇到问题时会感到迷茫和混乱,因为不知道该向哪个部门咨询或寻求帮助,更甚者会遇到部门间相互踢皮球的现象。
(二)学科专业各自为政
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设立与开展,基本以学科专业群为主,依靠学科内的专业老师的指导帮助,借助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并且依托创新创业项目进行实践探索,既能促进学生创新创业,又能促进专业学习。例如,我校在2016年立项的校级创新创业项目中,珠宝设计专业学生申报的是珠宝定制方面的项目,信息工程专业学生主要进行物联网安全通信服务方面的创新创业项目。但是,这样以学科为单位各自为战,并不利于复合型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秦乐乐等,2016)[2]。实际上,一个创新创业项目的顺利开展,团队成员除了需要专业技能支持外,还需要沟通能力、营销理念、财务管理等技能,而在互联网+趋势下的创新创业,更需要具备计算机操作能力。
(三)创业导师师资短缺
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构思、成型、测试、落地、实践等整个过程都需要具有创新头脑和创业技能且专业知识和实战经验丰富的老师给予指导。然而,实际情况是创新创业专业师资的缺口非常大。吴光明(2014)针对杭州市高职院校师生进行抽样调查结果显示,40.2%的教师认为制约自己学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瓶颈因素是“师资队伍”[3],也就是说,学校老师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上能发挥的专业作用持怀疑态度,因为很多大学教师都是硕士、博士毕业后直接进入高校任教,他们缺乏企业工作经验,自主创业的实践更是少之又少。
三、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针对以上大学生创新创业发展中的普遍问题,可通过如下3个步骤完善:
(一)实行“1+D”管理模式
创新创业教育应该是一个体系,而不仅仅是为了促进学生创业而存在的学科或专业。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应旨在通过建立创新创业体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从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因此,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管理应该实行“1+D(departments)”管理模式,学校的教务部门为中心的“1”,统筹学校其他相关部门的“D”,如创业中心、就业指导、学生工作、团委等,对不同的创新创业项目进行整合,实行归口化、系统化管理,共建齐抓共管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机制[4]。
(二)组建“1+S”创业团队
由于创新创业过程中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具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因此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人才培养必然是复合型人才,需要具备综合性及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这是必然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