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训、实践基地的建设是校企协同工程师人才培养平台构建的有力保障,同时也是卓越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键。通过建设校内创新实训、实践基地,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比赛,参与企业研发、工程项目和工程维护与管理,同时还可以借此平台吸引投资或国家资助,从而对优秀的创新项目进行培育与孵化。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在校企合作工程人才培养的实训实践基地建设中,坚持以“立足创新人才发展,校企协同共创未来”为宗旨,以“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同发展”为基础。真正做到企业愿意参与,学生积极申报进入的实训实践基地。在与广州粤嵌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作中,就建成1个校外卓越工程师人才实训基地,1个校内国家级众创空间“智能创新基地”,吸引投资12万,资助6个学生创新创业项目。
六、现有成效
通过与企业深度合作,探索了一套适合民办院校的应用型卓越工程师实践教学模式:即“1+2+1”模式。到目前为止,我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嵌入式系统卓越工程师实训班已培养出毕业生2批次,即2013、2014、2015级共320名学生,其中成长班240名,卓越班80人,受众人数到达专业在校生60%。
在培养过程中,通过校企协同育人,建设了一支合理的工程教育师资队伍,共建设了校企合作实训基地7个(其中有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人才实训基地,国家级众创空间“智能创新基地”),大大增加了基地数量和专业覆盖面。同时,推进了教学质量工程建设,民办高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平台构建研究、民办高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项目先后于2014、2015年获得省级立项。学生参加校外科技竞赛获奖数量明显增多,其中获得国家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多项;6项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获得广东省攀登计划2~4万不等的资助,并获得6项实用新型发明专利。
通过这些年的探索与实践,这些卓越班毕业生相对于普通班的毕业生来说,他们更加善于思考,动手能力强,设计方案更加符合生产实际。特别是他们能快速融入企业文化氛围,深受企业的欢迎,就业优势非常明显。此外,本文中提到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校企协同培养模式已被合作企业称为“华软模式”在广东省多所理工类院校进行推广并实施,并获得高校师生好评。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4年广东省重点平台建设跃升计划及重大项目(教育科研类特色创新项目)“民办高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平台构建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4GXJK199);2014年度广东省教育教学成果奖(高等教育)培育项目“民办高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张国坤,林从华等.高效城乡规划本科专业“卓越计划”培养模式的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4):159-163.
[2]叶树江,吴彪,李丹.论“卓越计划”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4):110-112.
[3]肖明明.建设电子信息工程特色专业,培养卓越工程师[J].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2012,58(S2):63-66.
[4]王欣,田雨波等.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初探[J].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2012,58(S2):38-40.
[5]仇润鹤,刘堂友等.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制定与实践[J].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2012,58(S2):59-62.
[6]张鸿,李鑫,崔慕岳.名办高校实践教学体系重构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3(20):156-158.
[7]季沛,韦钢,杨宁.应用型高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模式的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2(6):39-40.
责任编辑 何丽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