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纵观国内学者对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方面的研究数量不多,主要从不同的理论背景着手进行探讨,如蔡颖雯等[1]以“互联网+”为背景提出解决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信息化建设问题的有效途径;曾朝锋[2]为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工作效率及质量,提出“导师+辅导员”工作模式;闫冬冬[3]认为应该基于导师制来探索高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康晋[4]就倡导辅导员工作中应用人性化管理方面展开讨论研究;李梦雅[5]则认为可以在校企合作模式下,确保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实现校企双方共赢;花小琴[6]从协同创新视角,深入分析南京高职校学生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邓如涛[7]探讨了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制度化与人性化内涵,提出了要规章制度的建立、程序执行的合理、教师的服务意识、自主精神的培养和激励手段的运用;王琪和刘佳秋[8]认为高职院校在运用治理理论实施学生管理过程中,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与冲击,需要在理念、体制、模式、方法上进行创新,有效落实科学化、细致化的学生管理工作。
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是高校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高职院校的人才输出能够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资源。新时期,社会人才竞争越来越激烈,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应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不断地进行管理体制改革创新,提高毕业生适应市场竞争的能力,实现个人价值。因此,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应不断探讨新的模式,提高自身的水平。
二、新时期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网络环境对校园环境带来冲击
新时期,社会科学技术发展迅速,网络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学生通过互联网可以随时随地浏览网络上的资源,学生的思维活跃,不愿意受到制度的约束;借助网络的资源,高职学生仅仅完成工作任务,却不愿意埋头苦读,缺乏独立思考能力,更愿意接受网络文化的熏陶,不听从教师的教导;有的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个人主义观念强,独来独往,不愿与其他同学交流,缺乏集体观念,在集体生活中显得格格不入;有的学生借助网络资源挣钱,享乐主义观念强,不愿意通过踏实工作挣钱,不利于正确就业观念的形成;有的学生自我控制力弱,相信网络恋爱,不能自拔,从而荒废学业;有的学生缺乏正确的消费观念,陷于网络信贷,最后入不敷出,影响恶劣。
(二)学生综合素质较低
高职院校的学生生源很多离本科录取线相差甚多,普遍文化水平不高;一部分学生不想复读,只是为了获得文凭,进入高职院校就读并没有很大的积极性;有的学生对自己的人生定位迷茫,只是听从父母的安排,学习成为一种应付,在课堂上,这些学生不听讲或者听不懂,教师授课存在很大难度;一些学生恐惧课堂,更不必说参与到课堂互动中;现在大部分高职学生从小受到家人的宠爱,生活处理能力不足,在全新的校园生活中不能和他人有效地沟通,缺乏集体观念;现代学生校园生活丰富多彩,学生追求个性和自由,不愿服从学校规章制度,请假与旷课频繁发生,辅导员的管理工作难于开展。
(三)学生管理方法不科学
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主要是辅导员负责,辅导员的工作繁杂,任务重,并不能专心做好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工作,这样无形之中破坏了学生与学校之间的和谐关系,让学生没有归属感,不利于学校的发展;院校对学生管理人才的往往不够重视,一线专职辅导员与学生的配比不足,无法发挥更好的职能;辅导员与学生的关系还是指导与被指导,显得很被动;一些辅导员不能顺应时代的发展,对新的信息技术应用的程度不高,不能充分利用信息系统或者网络手段对学生进行管理,使得工作效率低;还有一些辅导员只是简单地完成任务,没能掌握学生的心理变化或者日常动态,导致校园突发事件增多,造成不稳定因素。
三、加强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改革的措施
(一)重视学生安全管理教育工作
学校应高度重视学生的安全管理工作,认真做好新生入学安全教育、消防安全演练活动;定期开展各类网络诈骗专题讲座和收集学生的心理健康信息,及时发现问题并做好预防措施;做好学生在实习期间的安全管理工作,确保学生在外的人生安全;每学期应开展法制教育学习,让学生懂法遵守法律制度,并能通过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权益;定期检查宿舍安全卫生,使得学生的生活环境安全;制作微课应用教育课程引导学生理智消费,防范网贷风险;辅导员要加入班级Q群或者微信群,密切关注学生的动态,及时与有问题的学生进行交流,避免出现不稳定现象。
(二)建立一个导入型的职业素质培育体系
学生职业素养培育体系是将学生素质行为养成学分制,人才培养目标是以就业为导向,以提升学生市场竞争力为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