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核心素养概念
什么是核心素养?根据北京师范大学2016年发布的研究成果:当代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中职学生的核心素养,应与正式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相吻合,即包含三个方面和6大素养,但还应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结合中职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就业、创业的需求进行细化,所以中职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应特别应重点强调职业意识、职业道德、团队协作精神。
二、中职学生素养现状
近年来,随着国家全面实行中职教育免学费制度,这对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为社会培养了一批初、中级人才,但传统教育观念对大多数的家庭影响深远,家长们不愿意让不愿意让自己孩子上中等职业学校,因而中等职业学校的招生对象基本上是初级中学的“差生”。此类学生普遍具有以下的一些特点:一是受社会的一些不健康思想的影响,使他们出现了狭隘、嫉妒、暴躁、孤独、抑郁、攻击等不良个性心理特征,甚至部分中职生经常发生违纪违法行为。二是大部分中职学生家庭状况普通,父母外出打工无力配合学校教育,好多都是“留守学生”,由隔代老人帮忙照管,老人往往不是过于溺爱就是疏于管教,缺乏父母在身边的学生往往思想认识模糊,是非判断能力差,心理脆弱,经受不了挫折。三是由于家庭的过于溺爱,缺乏敬业精神和奉献意识,独立生活及适应社会环境能力差,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差,自我防范、保护意识差,缺乏吃苦耐劳精神。四是文化基础偏低,知识见闻狭窄,对许多常识、必备的东西知之甚少。这些现状,都对素质教育所倡导的全面发展、具有高尚品格的职业人形成冲击。新时期,如何培养中职学生的核心素养,是中职学校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三、中职学校团学工作者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实现途径
在当前的中职教育中,学校的团学工作包括了学生管理、学生活动等方面,团学工作是中职学校学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职学校团学工作者应将学生核心素养的元素渗透到日常的学生管理和学生活动中去,使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的目标得以实现
(一)加强学校团校建设,以点带面寻找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突破口
团校作为培养预备团员和团学干部的群众组织,是理论武装团员干部以及团员的阵地,是广大青年在实践中学习共产主义的学校。团校使团组织在校内有稳固的阵地和依托,团校为学校团组织提供了可资操作的具体途径,建立起牢固的物质依托。依托团校能有效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了团组织的优势,因此,团学工作者应该重视团校在推动学生核心素养上的作用,并通过以下方式以下方式去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一是通过入团积极分子培训班、团学干部培训班等方式加大对团员先进性的培养和团员意识教育,严格执行“举团旗、学团章、唱团歌、戴团徽、过团日”的要求,并要求每一位共青团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以点带面提升整个班级(支部)每一个个体的核心素养。二是把团校作为困难生转化的阵地,困难生在核心素养培养上往往比较滞后,把各班的困难生编排成班,分批、分时间对困难生进行团意识教育,学习团的相关理论知识,引导他们在思想上、行为上向团组织靠拢,并围绕纪律、卫生、仪表等方面对他们进行动态考核,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考核,对于通过考核的便作为入团积极分子进行培养,适时入团。
(二)探索新型基层团组织建设,夯实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基础
当前中职学校内的团组织架构大多是以“学校团委———专业分团委(总支部)———班级团支部”的形式建立的,新时期中职学校的团建工作遇到一系列如:基层团组织机构涣散无法凝聚团员核心、团员意识淡薄、班级意识淡化和集体意识减弱等问题。作为一名团学工作者遇到这些问题即便是有再好的提升学生核心素养计划也无法渗透到基层团组织,因此探索新型基层团组织建设在推动学生核心素养提升中十分必要。首先应通过“班团一体化”建设理顺了班委会和团支部的关系,同时通过鼓励班主任之中的党员兼任担任团支部辅导员,进一步巩固和优化了班级团支部的工作实效;其次是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建立了团小组,探索“多重覆盖,细胞到末梢”的基层团建工作布局,将团小组建在社团、建在楼层、建在宿舍、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