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粤东地区职业教育起步晚于发展地区、传统的电子电工人才培养模式滞后于近年来粤东地区迅速发展形势的背景,本文从中职学校电子电工人才培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出发,就电子电工育人模式方面作初步探索。
一、电子电工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学生基础差
中职的学生一般是中考落榜生,他们文化基础差,学习态度不端正,课堂纪律自由散漫,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对理论性的知识不感兴趣。课堂上经常有学生在做与教学无关的事情,例如玩手机、睡觉、看小说等,令专业教师非常头痛。
2.资金投入不足及师资引进困难
由于社会观念和历史的原因,职业教育往往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被放在次要的地位,教育管理部门投入的资金不能满足职业学校发展的需要,尤其是在农村地区和偏远贫穷地区。一方面,随着教学规模的扩大,电子电工实训设备的需求量与学生人数的矛盾日益突出。另一方面,由于资金的不到位,农村地区或者贫困地区的教师待遇不高,难以吸引有实力的电子教师到学校任职。
3.专业老师匮乏
目前,本科及以上层次的承担职业学校师资培养的院校并不多,广东省只有广东技术师范学院。这样一来,大部分的职校专业老师来源于综合院校,他们只对专业理论和专业教育比较熟悉,对于企业实践却缺乏经验。在一些县级职校,由于经济比较滞后,难以吸引“双师型”“高技能”专业教师,很多有实力的“双师型”“高技能”教师选择到企业或者公司打拼,致使专业教师引进速度远远低于招生人数的增长速度,人才培养受到制约。
4.专业课程的设置不科学
目前,很多职业学校在设置电工电子专业课程时没有事先进行市场调查,盲目设置一些理论性比较强而实用性比较弱的课程,这对于文化基础比较差的中职生来说就是雪上加霜,不仅不能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还打击了他们的积极性。随着电子电工产业的不断转型和升级,学校之前设置的课程已经不能服务于这些产业,造成学生所学课程与岗位不能衔接。
5.校企合作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目前很多学校还是采用“2+1”培养模式,即2年在学校学习文化知识,1年在企业顶岗实习,有些实习的岗位甚至和所学的专业不对口,这样势必造成学生动手能力差、不了解企业运营方式、不清楚产品的生产流程和方式的现象发生。随着电子电工产品的不断更新换代,很多学生在学校所学的知识与企业的生产流水线脱节,这样导致学生毕业后进入企业,不仅不能马上上岗,还要花时间重新学习。企业还要重新培训,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二、创新加快电子电工人才培养模式之浅见
1.加大财政投入,提高电子电工教师的待遇
近几年来,国家确实对职业教育越来越重视,财政的投入也越来越多,但是对于农村地区和偏远贫穷地区的职业教育来说,资金的投入还远远不够。具体来说,增加对农村地区和偏远贫穷地区的职业教的经费的投入,一方面要保障电子电工专业的实训设备满足学生实训的需求,另一方面,要逐步改善电子电工教师的待遇,打破教师待遇统一模式,提高电子电工教师的优越感,让本专业教师能够留在学校安家落户。
2.优化电子电工教师
电子电工教师是本专业的骨干力量,学校首先应根据本专业建设发展的需要,鼓励本专业教师继续深造,提高学习能力,以适应产业高度发展的需要。其次要加大引进力度,从企业、科研单位引进高层次、高技能优秀人才作为兼职专业教师,由于这些兼职教师既有一线实践经验,又具有出色专业技术能力,往往更受学生的青睐。学校要建设稳定的兼职教师资源库,使他们成为专业教师的重要组成部分。最后学校要创造条件,有计划选送本专业、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到企业进行专业考察或者实践,提高教师的科研实践水平。专业教师还可以参加本专业的各种培训,了解专业发展方向,不断充电,更新知识,提高专业教师水平。例如,每年我校暑假都会派一些电子电工的老师到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校进行培训学习。
3.正确设置本专业课程
设置本专业课程时应该先对市场需求进行问卷调查,以市场需求为指南针,看企业上岗需要什么技能和什么知识的课程。一方面,学校在设置课程时,可以征求学校合作单位相关部门的意见,根据企业岗位需求安排课程。另一方面,去掉一些理论性强而实用性弱的课程,减少学生的学习压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集中精力把与上岗相关的课程吃透、学精。另外,在设置课程时,要考虑与本专业相关的产业转型和升级的方向,使设置的课程具有可持续性。要考虑是否能合理利用企业现有的资源,保证学生每一学期都有在企业实习锻炼的时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