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对幼师人才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培养高水平、高素质的幼师人才已经成为中职学校幼师教学的主要目标。声乐教学作为幼师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教学即是一种技能培养,也是一种能力塑造。为适应幼师学生将来所从事的幼儿教学,声乐教学必须更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思维,“既训练歌唱能力,也培养教学能力”。
为了解中职幼师教学能力现状,三年前,笔者跟踪调查了中职三年级在幼儿园实习的幼师学生。调查内容围绕上岗后歌唱活动的内容、方法以及教学过程中的困惑展开。结果显示,85%的实习生认为入职的适应期较长,不能马上适应幼儿园的歌唱教学工作;70%的实习生认为在歌唱教学中不知道如何吸引幼儿的注意力;57%的实习生不能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以上数据显示,学生在校学习的知识不能合理的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将知识和技能转化为教学的能力欠缺。导致这一现状的原因是,目前中职幼师声乐教学现状,仍然停留在声乐技巧、演唱能力等技能层面上,没有把学生的声乐技能和将要从事的幼儿音乐教育的培养目标联系起来,对幼师将来所面对的教学对象、教学内容缺乏重视。
笔者作为有二十年幼师声乐教学资历的老教师,对这种教育现状深感忧虑,决心对改变这一教学现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于是,近几年笔者虚心到幼儿园学习,认真了解幼儿的认知特点、学习特点,了解幼儿园教学模式,了解幼儿园对教师的要求,并在声乐教学中做了一些改革性的尝试。下文就如何提升中职幼师的歌唱教学能力进行一番探索。
一、在用声方面
幼儿的嗓音处于童声发育期,声带娇嫩,而在幼儿园歌唱教学中又普遍存在“大喊大叫”的问题。这样会导致歌唱器官负荷加重,脖子出现青筋,面红耳赤,声音嘶哑,不仅不能获得优美动听的头声,而且极易损害儿童幼嫩的声带。因此,切勿在训练初始一味追求音量。应在弱声发声的练习下,用“轻声入手”的方法,帮助儿童尽快地找到头声发声的位置状态,方可形成稳固的头声发声歌唱状态。英国著名的儿童歌唱发声权威哈蒂曾经在他著作中强调:“一般儿童在他们未受到相当好的训练之前,绝不允许他们大声歌唱,否则美的音质就会消失”。
在中职幼师儿歌教学环节上,要让学生了解以上幼儿的生理特点和用声方法。引导学生不能将演唱艺术歌曲的发声方法直接运用到幼儿歌唱训练上。由于儿歌大都声区比较低,学生一般较多用真声演唱,学生又很容易完全忘掉发声方法,用大白嗓唱歌,演唱没有表现力,没有感染力。这时教师要以声情并茂、富有魅力和感染力的范唱,引导学生用优美靠前竖起的方法演唱儿歌,“上挂头腔,下连胸腔”,“真声假唱,假声真唱”,唱出儿歌甜美、欢快、活泼的音乐形象。
二、儿歌教学游戏化
研究表明,幼儿应至少倾听歌曲五次以后才能形成比较清晰的听觉表象,才能用这些准清晰的听觉表象来监控自己的发声器官以唱出正确的旋律。所以,教师在进行新歌教学时,应设法让幼儿对歌曲进行充分的感知,让幼儿倾听足够次数的范唱,待幼儿对歌曲形成清晰的旋律表象的基础上,再引导其演唱。根据幼儿的学习特点,切记不能一遍一遍反复倾听或歌唱,那样幼儿会失去耐心和歌唱的兴趣。把听和唱融入游戏活动中,才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激发他们歌唱的欲望。所以在中职幼师声乐课堂上也要渗透游戏活动,才能使学生得到教学能力的锻炼。
1.创设情景
根据歌曲的内容,创设故事情景,在故事情景中老师边表演边演唱,再过渡到学生边表演边演唱。以“开汽车”为例,将几张小椅子拼接成汽车,蛋糕盒的底盘当驾驶用的方向盘,师扮演司机,学生乘客,边玩开汽车的游戏,边教学唱《小司机》《让座》,调换角色,举一反三;以“红公鸡”为例,师扮演懒惰的小朋友,学生扮演红公鸡,“小朋友不学无术,找红公鸡玩,可是红公鸡都非常忙碌,没时间跟他玩”,在这个过程中,师反复范唱,角色互换。让学生置身于情景中,很快就能掌握了歌曲。
2.猜谜唱歌
教师先唱一遍歌曲,让学生对整首歌有一个初步的印象,然后玩猜谜游戏,即根据歌词内容做相应的动作,让学生猜出大概意思,接着概括成一句歌词教学生唱。如教歌曲《小朋友想一想》,当教师做两手抱拳伸得长长的在体前晃动的动作时,学生就猜出“大象鼻子最最长”;当教师做两手分别伸出、两指放在额旁、蹦蹦跳跳的动作时,学生就猜出“兔子耳朵最最长”。
3.图谱游戏
歌唱教学活动中,图谱教学起着独特的作用,它是根据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