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点兵点将游戏
这种游戏一般是:教师一边唱歌,一边带领大家做简单的游戏动作。歌曲唱完后,某个人或某些以某种方式与音乐的结束发生关系的人需要被“罚”做一些特别的事情,如追跑或表演,或担任下一任游戏者——在反复游戏过程中,学会了歌曲。这是一种较为传统的歌唱游戏活动,适用于《懒惰虫》《丢手绢》等歌曲。
5.手指操游戏
手指操是北京师范大学名师钱之亮先生创编的一套益智健脑手指操,它对幼儿大脑潜能的开发起到积极的作用。婴幼儿时期是大脑潜能开发的最关键最宝贵的时期。如果在这一时期通过手指操进行科学、系统的手脑训练,使幼儿的左右脑得到协调的发展利用,功能得以整合,对其日后智力的全面发展奖起到难以估量的作用。所以,在幼师声乐教学中渗透手指操训练,将对学生的今后的幼儿园教学工作有很大的帮助。
除以上几种方法以外,根据歌曲内容,还可以设计多种方法,如《张家爷爷的小花狗》中的丢字游戏法;《头发肩膀膝盖脚》中的唱与默唱交替法;《勤快人和懒惰人》中的变化速度演唱法;《三轮车》中的无意义音节玩唱法;《花蛤蟆》中的变声演唱法;《大公鸡》中的接唱法等等。
三、创造性教学能力培养
1.创编表演唱
幼儿喜好模仿,好动、自控能力差,歌唱活动中需要幼儿教师以夸张、形象肢体动作表演,声情并茂的教态吸引幼儿的眼球,引导幼儿参与活动,从中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以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所以,在中职幼师声乐课程安排中,要加入幼儿歌曲创编表演唱的内容。
学生要运用音乐审美能力,将教师所给的幼儿音乐素材融入肢体的舞蹈动作创编。引导学生首先反复听辨音乐,了解音乐的表现内容,分析音乐作品的结构、段落。以小组讨论、互助的方式进行,小组成员各抒己见,取长补短,共同设计出恰当的肢体语言,使整个音乐作品更有生命力,和诠释力。在讨论中产生音乐审美创造,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2.创编歌词
创编歌词是幼儿园歌唱教学中拓展环节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是在特定的曲调中,幼儿将自己的意思用新编的歌词唱出来,或者是幼儿所唱的是他们自己的想出来的、认为最有意思的事情。幼儿需要这样的教学内容,我们在教学中就要锻炼学生这方面的能力。
比如:在歌曲《做做拍拍》中原词:“摸莫耳朵,摸摸耳朵,拍拍手”可以引导学生把“摸摸耳朵”换成“刮刮鼻子、伸伸舌头、敲敲脑门等”;《勤快人懒惰人》可以引导学生把歌词改成“烧菜——煎鱼、炒肉、烧豆腐”,“包饺子——揉面、擀皮、剁肉馅”等。教师做一番引导后,就可以让学生分组练习创编了。
3.词曲互换
这是一种“把一首歌曲的歌词用另一首歌曲的旋律演唱出来的游戏方法”。
比如:《粉刷匠》歌词,换成《小马去玩耍》《小河马》《两只小象》;《奇怪不奇怪》歌词,换成《世上只有妈妈好》《人人叫我好儿童》《粗心的小画家》等。
互换的歌曲结构上相似,节拍相同,篇幅相近。互换的歌曲可以做一些节奏、旋律反复方面的改变。这种游戏可以检验学生对歌曲的熟悉程度、掌握歌曲数量多少,可以锻炼学生的创编能力和发散性思维。
提升中职幼师歌唱教学能力的探索
四、教学中渗透奥尔夫教学法
针对中职幼师音乐教学,训练节奏感的方法很多,其中,奥尔夫音乐教学法运用的效果较好。通过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学习,不仅培养了学生稳定的节奏感,还将这种教学方法渗透到了学生的音乐教学能力中。目前,幼儿园课程体系中,奥尔夫音乐教法证据着重要的教学实践地位。奥尔夫教学法是学生学习各种音乐技巧和能力的最佳方法,教师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必然成了学生学习引导者、诱导着和参与者。它可以让学生在愉悦身心的情境中学习艺术,达到相得益彰的效果。
五、实践性教学
实践性教学是一条提高幼师职业素养的有效途径。通过在声乐课堂上开展模拟教学的实践性内容,让学生大胆地展示自己,锻炼自己,从而提升学生的歌唱教学能力。具体做法:学生到了高三以后,学生有了一定的演唱技巧,积累了一定的教学体验。这时,把学生分成小组,安排一定的教学内容给她们,让她们自己设计教学环节,自己寻找素材,自己编排教学过程,然后在同学面前完成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按照幼儿园歌唱活动结构,一步步进行。先从导入开始,慢慢过渡到教唱,到拓展,再到课堂小结。每个环节逐一练习,教师给予指导和评价。如此下来,学生在校学习时,就基本掌握了歌唱活动的教学规律,锻炼了教学能力,到幼儿园工作时自然得心应手。
实践证明,幼师声乐教学的调整和拓展,不仅能提高声乐教学整体质量,而且能促进幼师专业学科内部课程之间的合理交叉与优化整合,从而积极推动幼儿教育的建设和发展,使幼师更加符合工作的实际需要,也更加符合二十一世纪社会对人才素质的全面需求。
责任编辑 何丽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