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外包在我国经过11年的成长,其概念及商业模式在国内被广泛认知。“中国服务”在国际市场崭露头角,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服务外包接包国,是我国经济创新增长的新引擎,开放型经济的新亮点,贸易结构优化的新标志,绿色共享发展的新动能,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新平台,高学历人才集聚的新产业。
随着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服务外包与各垂直行业的融合逐步加深,业务合作由单纯的接发包关系向战略合作关系转变,高技术、高附加值的综合服务外包快速增长,数据分析、设计、研发等核心业务环节的外包活动日益增多,高附加值的知识流程外包、商业解决方案的业务流程外包、颠覆型的商业模式创新占比日益增大。经过多年的技术积累和人才储备,服务外包企业开始由单纯提供技术服务向综合解决方案转型,高技术、高附加值综合服务快速增长的同时,人才瓶颈对产业推进速度的制约凸现。
产教融合模式下的协同育人工作开展是应用型高等院校为我国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的有力手段,下文对我国服务外包人才供需情况、我国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的措施与手段、我国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途径与方式、我国高校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平台环境建设等四个方面进行了深入阐述。
一、我国服务外包人才供需情况
1.当前服务外包从业人才总量
2015年,服务外包产业新增从业人员127.7万人,占全国城镇新增就业人员的11.6%。其中,新增大学毕业生(含大专)66.9万人,占当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总数的近十分之一。2016年,服务外包产业新增从业人员121.9万人,其中大学以上学历79.7万人,占65.4%。至此我国服务外包产业从业人员增至855.7万人,其中,大学以上学历551万人,占65%。大学学历人员构成为:硕士学历42.5万人,占4.97%;博士学历12.2万人,占1.43%。极大地缓解了就业压力,也适当打通了产业人才瓶颈。
2.高校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现状
我国高校由于体制、专业设置限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尽管从2006年后杭州等地也成立了服务外包学院,开展服务外包人才培养,但由于服务外包到目前还不能成为一个专业,服务外包人才的培养主要还是依附于专业,适度加入服务外包产业新技术、新模式的教育。纵观培养的渠道与方式主要有,一是在高校学历教育的IT专业、电子商务、国际贸易等专业中加入服务外包元素,或在软件工程专业内开设服务外包专业方向;二是各级政府认定的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基地对社会人士、高校在校生进行的专业培训;三是各高校与企业开展的服务外包人才联合培养的定制班;四是服务外包新技术应用特训班等。
2015年 1月 22日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进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地方本科高校要主动围绕区域经济和产业转型升级,面向市场需求,以产教深度融合为导向,以培养区域、行业生产服务一线适应产业转型升级的应用技术人才和适应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公共服务发展新需要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将学校的办学、管理和人才培养环节融合于产业链、公共服务链和价值创造链。”
尽管部分高校的产教融合工作在2011年开始运行,但由于各方面的制约,加之体量巨大,情况并不理想,尤其在与服务外包产业的融合中困难更大,究其根本原因在于服务外包产业是一个高技术、高创新、高附加值的产业,为适应世界格局变化与模式创新变化,要求从业人员具备国际视角,走在产业发展的前端,这给高校师资的水平、教学单位快速应对市场变化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目前我国在校大学生总规模近3600万,2016年毕业生规模达753万,全国服务外包新增受训人数近36万,而当年新增大学以上学历进入服务外包产业的人数为79.7万人,尚有43.7万人未经专业训练就进入该产业,给企业带来极大人力资源成本,产业希望高校开展产教融合,愿意合作开展协同育人工作的期望不言而喻。
3.预计2026年我国服务外包业务量与人才需求量
随着我国离岸和在岸服务外包业务的高速增长,来自商务部服务外包研究院的预测数据显示,到2026年,我国服务外包产业从业人员将达到2000多万,高等学历从业人员近1500万,占70%;员工过万、合同执行金额超亿美元的企业约500家;同时,有望出现员工超十万、合同执行金额过百亿美元的服务外包企业。以未来10年新增1150万服务外包专业人才看,每年将新增115万人才可以满足我国服务外包产业的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