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注重幼儿教学内容的选择
1.日常生活教育
日常生活训练更重要的目的,是可以培养出孩子的独立、专心、协调、秩序等习性,并奠定良好人格发展的基础,而这些练习也可以培养社交能力。日常生活教育可以说是蒙氏教育的起步,假如这个部分没有做好,就出现不了蒙氏教育现象(秩序—专心—反复练习—协调),而往后的感官、教学教育部分也就不能做得很好,无法达到最大的开发效果。蒙氏日常生活教育包括基本运动(握、拿、搬运、坐、走等)、社会礼仪(打招呼、打哈欠的方法等)、对环境的关心(扫除、铺床、浇水的方法等)、对自己的照顾(洗手、换衣服、扣钮扣、系鞋带的方法等)。
2.蒙氏感官内容
这一内容约有二十种教具,共有一百多种操作方法。感官教具的范围包括:视、听、嗅、味、压、辨认实体等各方面的感官训练,将颜色、气味等抽象的感觉带入具体实物,用以启发孩子认识的敏锐性,为进一步的教育“目的”立下根基。例如:以“嗅觉瓶”练习各种味道的认识和识别,让孩子通过亲自的体验而培养清清楚楚的辨认能力。所以,感官教育的作用是:用合理的方法,直接帮助感觉器官的发展,形成婴幼儿“自发性”的发展,也就是进一步让婴幼儿会自动地观察和思考,为使幼儿能适应现在和未来的社会,必须先培养他们对环境有卓越的观察力,养成由观察到实验的科学习惯。
3.蒙氏自然人文教育
自然人文教育的内容包括了动物学、植物学、天文学、地质学、历史、地理、音乐、绘画等与人类生存环境有关的各种知识。自然人文教具有一部分是传统蒙氏教具,例如树叶拼图橱、地图橱架组等。一部分则是各地的蒙氏教师配合各民族、国家的不同地理、人文环境,而延伸设计出的本土化教具,例如:地区植物图片分类、台湾地图拼图、星期表、月份表等。在环保意识高涨的今天,若不及早培养孩子认识环境、爱惜环境的生活态度,那么,孩子的未来将与垃圾为伴,与污染奋战。因此,关心孩子的幼儿教师,在让孩子享受最好的物质文明时,也请培养孩子拥有一颗爱惜生命、关怀生态的心。
(五)注重幼儿的差异性,因材施教
蒙台梭利强调儿童个性发展,认为每个儿童都有自己的心灵,有一定的需要、潜能和敏感期。她认为儿童的个别差异是很显著的,没有两个儿童是完全一样的,尤其来自不同的家庭、初入幼儿园的儿童,表现得更为突出。因此她强调个人学习和个别活动。她认为个人单独活动并不是以自我为中心,不排斥儿童社会性的发展。蒙台梭利这一观点对我们当前儿童全面教育有重要指导意义。当前我国学前教育要求幼儿在体、智、德、美等方面全面而和谐地发展。但是很显然,在未进入共产主义社会之前,这种理想的全面发展教育是难以实现的。这是因为在现阶段社会条件下,各地区各阶层儿童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和教育条件千差万别、难以统一,较少有理想的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的教育环境,它只是一种理想状态。现在人们开始认识到,“全面”就是根据儿童个人潜能和特性在体、智、德、美等方面有所侧重地“全面发展”,即在“面面俱到”中做到“重点突出”,因人而异地“全面发展”,这与马克思所倡导的在“尽可能多方面发展”基础上的个性的“充分而自由地发展”的思想是完全一致的。
三、结束语
蒙台梭利教育理念作为外来思想,在我国教育领域的应用需要结合实际进行,幼儿园作为人生第一个教育阶段,其教育方法影响着孩子的一生。本文通过对蒙台梭利教育法的应用误区分析,探讨了其在幼儿园教学中的应用。
责任编辑 朱守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