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尝试”的教育家,他主张“自求自得”。近代学者胡适也明确提出“自古成功在尝试”,其“大胆地假设,小心地求证”即暗示人们要敢于尝试,善于尝试。把尝试作为一种教学法上升至教学理论的是邱学华老师,于80年代初提出并付诸应用,历经坎坷风雨之后终见彩虹,现在尝试教学法得到了教育界的推崇。
本文介绍了尝试教学法的基本理论,在分析会计电算化课程特点及教学现状后,详细阐述尝试教学法在会计电算化课中的具体实践,并进行实践效果的对比,得出尝试教学法能提高会计电算化的教学效果的结论。
一、尝试教学法的基本理论
尝试教学法是在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其特点是“先练后讲”,即让学生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先来尝试练习,在尝试过程中指导学生学习,引导学生讨论,在学生尝试练习的基础上教师再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尝试教学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学生能尝试,尝试能成功,成功能创新。基本方法是“先试后导,先练后讲”。一开始就要求学生进行尝试练习,这就把学生推到了一个主动的地位,积极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也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学生在尝试练习中遇到困难,就会主动地学习教材和接受教师的讲授,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改善了学生害怕学习的心理。而尝试教学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所以教师的主导作用也恰当地发挥出来了,使师生共同活跃在探索知识的认知过程中。
这种尝试教学法开始主要是应用于数学教学,其他学科教学其实也一样可以灵活运用。特别是如会计电算化这样实践性比较强的学科。
二、会计电算化课程特点及教学现状
会计电算化是一门融会计学、管理学、电子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为一体的交叉学科,是中职会计类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熟练掌握财务软件常用模块的操作方法与技能。本课程还是会计从业资格考证的必考科目,也是企事业单位管理信息化的重要基础。随着计算机在会计领域的不断扩大,对会计电算化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可传统的会计电算化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讲授为主。一般的模式都是教师先讲理论,再通过上机证明讲授内容的正确性。操作的步骤往往采用示范教学法,学生只是机械地跟在教师的后面,小心地踩着教师的脚印“依葫芦画瓢”。学生开始时上手快,但随着操作难度的增加,问题开始出现了,学生在困难面前束手无策。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扮演的角色是指挥者和灌输者,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状态,不能很好地将知识变成自己的。如果不改变这种教学状态,学生会对会计电算化失去兴趣。为了提高会计电算化教学的效果,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笔者在教学中积极地探索、大胆地实践了“尝试教学法”。
三、尝试教学法在会计电算化课中的具体实践
叶圣陶先生曾指出:“无论成功与否,尝试都比不尝试有益得多:其故就在运用了一番心力,那一番心力是一辈子要运用的”。教学实践证明,在会计电算化教学中重视尝试是非常有意义的。下面笔者以会计电算化课程中的“记账凭证的填制”为例来阐述尝试教学法的具体实践。
(一)准备练习,温故知新
这一步是复习旧知识,为下一步的尝试铺路架桥。传统教学也会复习旧知识,不过一般都是简单机械的回忆。会计电算化课程中的记账凭证的填制要在计算机环境下操作,而学生已经学了手工会计的凭证填制。准备练习可以让学生填制手工记账凭证,给出一笔简单的经济业务:2014年6月1日,财务部购买办公用品,现金支付600元,附单据一张,要求学生用事先准备好的记账凭证填制这笔经济业务。
(二)抛砖引玉,尝试练习
这是为尝试提出任务,也是新课的开始。首先,教师要明确地告诉学生本节课要学的内容就是在计算机的环境下如何填制记账凭证,要求是:内容完整,准确无误。然后再告诉学生尝试题:用上一步的经济业务题在计算机中完成填制。出示的尝试题要慎重,如果一开始就让学生尝试难题,学生会失去信心而导致尝试失败。此处的尝试题跟书上的例题类似,学生可以通过自学课本例题的操作讲解再加上教师的引导基本能够完成。
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这是学生的第一阶段尝试,成功与否与教师的引导有直接关系。所以第一要激发学生的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