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自学课本,解决问题
尝试题的出现让学生感到好奇,这与以往的方式不一样。会计电算化教材中的软件操作有操作讲解,而且尝试题与课本例题差不多,学生在教师适当引导下通过自学课本的操作步骤是可以解决尝试题的问题的。带着问题自学课本,目标明确,要求具体,效果明显。因为自学课本后,要马上解决教师提出的尝试题目,这样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尝试练习,学习迁移
通过自学课本例题,学生对于解决尝试题有了方法,初步尝到了成功的喜悦,这时教师就顺水推舟让学生再试一下,让学生再尝试稍有难度的记账凭证输入。第一次的凭证输入是简单的一借一贷而且是不带辅助核算科目的凭证。本阶段可以让学生尝试一借多贷或一贷多借而且带辅助核算科目的凭证。如:2014年6月4日,采购部采购电脑10台,每台不含税价为4000元,适用税率为17%,货款以工行的银行存款支付,支票号114,附单据3张。业务涉及“库存商品——硬件”,在会计科目设置中设为“数量核算”,“银行存款——工行存款”设为“日记账、银行账”。所以在输入科目时会有相应的辅助对话框要求填写。此时教师可以让一位主动举手的学生上教师机演示他的操作,其他学生在自己的位置上练习。教师要在学生中间巡视,及时了解学生尝试练习的情况。
会计电算化是实践性比较强的学科,学生要通过实际操作去理解理论,所以在教学中,这个过程非常重要。学生为解决问题要付出努力,这样问题一旦解决,学生会留下深刻的印象,不但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还能让学生保持学习的积极性。
(五)学生讨论,相互交流
尝试练习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做题情况引导学生评讲讨论,启发学生的思维,活跃课堂的气氛。演示操作的学生可以讲一讲自己这样做的理由,不同看法可以进行交流。在这个过程中对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有着重要作用。在这个环节,教师还可以就凭证输入问题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从凭证增加到凭证保存成功,是否代表输入的凭证就百分之百正确了呢?学生思考讨论后迫切想知道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这时教师的讲解就成了学生的一种需要了。
(六)教师讲解,画龙点睛
学生尝试练习后,教师要针对学生的疑难之处进行系统的讲解,这是为了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全面的理解,对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一个完整的认识,所以教师的讲解有画龙点睛的作用。这里讲解与传统的讲解不一样,不要面面俱到。由于学生已经自学了课本,还做了尝试题及尝试练习,教师只要讲学生感到困难的地方,提示知识的内在联系就行了。如在输入凭证时,为什么一定要有摘要?保存成功的凭证一定就正确吗?借贷金额为什么非得平衡?这些知识都与我们所学的会计软件应当具备的功能是有内在联系的,这时教师的讲解能帮助学生真正地学会操作,同时也掌握理论。
(七)再射一箭,拓展延伸
前面已经过了两次尝试,有的学生可能会做错,有的学生做对了但没有理解,其实还处于模仿阶段。经过讨论交流和教师讲解后,学生基本能理解新知识。为了再一次检验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把学生的认知水平拓展延伸,有必要再射一箭,进行第三次尝试。这次的尝试题应比前两次更灵活,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对于凭证的输入,可以让学生输入一张事先没有增加会计科目业务的凭证。如:2014年6月30日,出纳盘点现金时发现短款50元,这笔业务员涉及的会计科目“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流动资产损溢”,在会计科目表中并没有增加这个科目,学生在凭证输入时如果采用前面的方法,就会遇到“非法科目”的问题。这就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拓展延伸的空间,针对此问题引发学生的积极探索:我该怎么去解决这个问题?
四、尝试教学法的实践效果
为了检验尝试教学法比传统教学法更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笔者对平常授课的两个基础差不多的平行会计班进行了为期六周的实践。会计(1)班用尝试教学法,学生人数为42人;会计(2)班用传统教学法,学生人数为40人。五月底恰逢我校一年一度的技能竞赛,而且要求是全班推进,刚好两个班都是会计电算化竞赛,正好可以检验效果。从比赛的结果来看,会计(1)班的平均分为77.52分,会计(2)班的平均分为65.34分,采用尝试教学法的班比采用传统教学法的班平均分高了12.18分。六月中下旬,两个班的学生分两批参加了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就会计电算化这一科,笔者统计了两个班的通过情况:会计(1)班有30个学生合格,合格率为71.43%;会计(2)班有20个人合格,合格率为50%,采用尝试教学法比传统教学法的合格率高了21.43个百分点。实践结果表明:尝试教学法能有效提高会计电算化的教学效果。
尝试教学法不仅“授人以鱼”,更注重“授人以渔”,充分体现了师生平等,学生主动学习等方面的优势。尝试教学法提供的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方法,重要的是学生在尝试中逐渐培养起来的自学能力和尝试成功后的自信心,将会使他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获益良多。
责任编辑 何丽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