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广东、江苏等11个省份公布的共计174所优质高职院校名单中看到,行业类高职院校占比接近70%,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这些综合类高职院校不足30%。这说明凡是有行业“基因”的高职院校,其职教特点与优势更为鲜明,因为他们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方面的成绩与成效更为突出,与行业产业联系更为紧密,与行业产业发展形成的就业市场更为适应。因此,地方政府举办的区域性高职院校在实施高水平专业建设时,尤其要注重与行业产业的互动,通过“引行入教”,强化行业主管部门、行业协会的主导、统筹及指导作用。
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高质量的人力资源供给是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保证。新加坡经济发展局(EDB)在《挑战与回应:经发局的三十年(1993)》中这样评价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性:“在新加坡工业化的过程中,经发局最大的创举当属它的人才开发与培训计划。”可以说,在新加坡工业化进程中的每一个重要阶段,他们的Polytechnic都走在了经济转型前列[6]。让一线劳动者的知识、技能、素质与行业产业同步发展,就必须让行业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在职业教育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建设混合所有制二级学院(产业学院),正是把这一理想变为现实,见图2。
首先,在混合所有制模式下,行业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将其具有权威性、影响力的成果由学校共享。他们制定的行业发展规划、人才需求预测报告等具有极高的权威性,其参与的专家在行业中具有较高的影响力,能精准提出行业产业发展所需要的能力及其标准,为高职院校精准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规格、定位等具有极为重要的导向性意义。
其次,混合所有制二级学院(产业学院)是区域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之间的有机衔接点。高职院校成为行业产业生态系统中的一个连接者,在政府的统筹协调下,可聚集区域内的优质企业资源,与龙头企业共同引领中小企业转型发展。东莞职院根据东莞市2017年提出的企业“倍增计划”,携手华为、步步高、岭南园林、南兴装备等40余家旗舰型企业开展协同育人,合作举办产业发展研讨会、新技术推广与培训等活动,吸引广大中小企业参加,放大了龙头企业在产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等方面的引领作用,助推广大中小企业快速转型升级,为政府发展规划、行业产业发展规划落地起到了推进器的作用。
再次,以混合所有制形式“引行入教”,在专业建设中融入鲜明的行业产业文化,将行业产业的职业道德、工匠精神等渗透在人才培养全过程,可拓宽对“职业岗位”认知的广度与深度,有利于学生树立职业理想,为终身职业发展打下良好基础。比如, “让环境更美丽,让生活更美好”的园林行业愿景,就可以激发学生对未来的美好向往、职业志趣,并转化为学习动力。
三、引企入校,在混合所有制二级学院中实施“双向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教育越来越重视企业育人的主体责任,现代学徒制就是实现企业主体育人的成功机制。但从整体上看,“双主体育人”尚难以全面铺开,成为产教深度融合的最主要瓶颈。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企业的需求得不到充足的保证,投入与回报难以匹配。以混合所有制形式确保参与企业的利益,让企业具有更多的获得感,是保证企业深度参与教育教学改革的最有效方式。依托合作企业提供的真实项目,东莞职院开展“双向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如图3所示),取得了明显成效。
作为办学主体,企业将真实项目作为实践教学项目,为学生学习提供了真实的情境与任务。近2年,万科、大业、中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