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建立人本化的管理制度
秩序井然的管理是学校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前提之一,但良好秩序不是学校的最终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才是学校规章制度建立的初衷。所以在学生管理制度的制定和执行上就必须遵循“以生为本”的原理。一是制度的制定必须融入人本化关怀。应结合当代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充分关注他们的发展需要,不应以大量“必须”或“不准”等限制条款为主,不应仅仅是义务规范和限制的罗列,还必须有涉及学生利益的权利规范和权利救济制度。义务规范的文本应尽量减少“禁止”“不准”等威胁性、强硬性词语,取而代之为亲和式、劝导式的词语,让学生能正确理解和接受制度制定的初衷,从而自觉甚至积极地参与管理工作,并内化为长久性的自主行为。二是制度的执行要进行人性化管理。一方面管理者应该树立较强的服务意识,另一方面要注意程序执行的合法合理性。但更重要的是要尊重“人之差异性”的现实,要允许存在不同的差异,允许他们有不同的声音、不同的态度和不同的做法。人的全面发展是在自身基础和特长之上,自主选择自己的发展方向,使自我个性得到充分彰显,制度的执行过程要保护学生的个性发展;三是要适当授权。当人在真正意义上感受到自己是一切活动的实际主人时,才有利于他们从事某一活动的热情,进而调动他们进行创造的积极性。给予学生自主管理的权限,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的主动性,同时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3.创建人本化的校园环境
校园环境是指存在于校园内部的一切物质条件和精神文化氛围,它包括校园物质环境、生态环境、文化精神环境等多个方面,是培养人才的重要条件和保障。学生在校学习,除了上课,其余时间都受到环境的影响。如果说课堂教育能给予学生知识和技能,那么校园环境就是学生全面素质和修养提高的根本所在,其具有积极的育人作用。因此,要践行柔性管理理念,就必须在校园环境的建设上下功夫。一是在校园物质环境的建设上,建筑风格以朴实、自然、清新为主,并能体现宁静、优美的学府气氛。要有标志性、象征性和引领性的建筑物,能对学生起到教育、感染、熏陶、规范、塑造作用;二是在校园生态环境建设上,应注重物质和精神的综合,健全校园生态管理体系,有效地控制校园景观维护、能源、资源节约等环节,在促进学院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对学生生态教育的普及;三是在校园文化精神环境的建设上,一方面要完善各种文化设施,如树立校训警句格言牌、建设文化长廊,要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校园精神文化的感染力和影响力。另一方面通过举办“讲座”“研讨会”“沙龙”营造浓厚的学习和学术气氛,并通过开展“艺术节”“体育节”“文化节”活动和成立“兴趣小组”“协会”“社团”等组织,营造文明高雅、多元动感的文化氛围。让学生在和谐、民主、优美的校园环境中陶冶情操,坚定信念,丰富知识,规范行为,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实施柔性管理模式,在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它要求管理者必须不断进行自我提升,培养敏锐的洞察力和开发灵活的管理方法,在每一个工作环节中重视柔性管理功能的发挥。当然,刚性管理也不能完全被忽略,它与柔性管理是辩证统一的,前者是管理的基础,后者是管理的升华,刚柔并济是实现学生管理工作有效性的关键所在。
[本文系 “2017年广州市教育系统党的建设学会党建研究课题一般项目”( 项目编号2017B69)阶段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管巍,周玫.基在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运用柔性管理理论的实践与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4(3):29-31.
[2]任海涛,孙冠豪.完善高校学生权益保障机制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17(5):95-101.
[3]崔海今.浅谈对高校学生的柔性管理[J].教育探索,2010(9):74-75.
[4]吕越丹.高职院校学生柔性管理探究[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4):114-116.
[5]王飞.高校辅导员践行柔性管理模式初探[J].江苏高教,2015(2):102-104.
[6]彭舸珺,郭建东.基于马克思主义人学维度的人本管理及其实践[J].甘肃社会科学,2012(2):197-203.
[7]周芳.以育人为本的大学校园环境建设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8.
责任编辑 朱守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