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深入开展校内技能竞赛,做到“班班有竞争”
近年我校对职业技能竞赛日益重视,每年都举行为期约4周的技术节,依托专业教研室和IT技能协会开展网络技术应用、网页设计和信息安全管理等技能比赛。各班在技能竞赛所得总分作为标兵班和优秀班级评选的主要参考指标。各专业任课老师通过第一层次的“小组项目竞赛”的课程教学对学生的学习和竞赛能力已经了如指掌,专业老师推荐各班优秀的学生组织技能竞赛小组,在班内带动其他学生进行学习和技术交流,鼓励大部分学生根据特长参加对应的竞赛。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学生近年参赛十分踊跃,各项专业技能竞赛的参与率占50%以上。
3.积极组织行业省级竞赛,做到“层层要选拔”
每年地方政府、计算机协会和相关网络公司联合主办的竞赛,省高职院校技能大赛项目繁多,如信息安全管理与评估、云计算技术与应用等前沿技术比赛,涉及的知识面广,技术先进,师资力量要求高。在准备全国职业技术大赛省内选拔赛时,先充分分析了竞赛规程和竞赛内容,选拔学校技术节中的优秀选手进行精心培训,记录每位队员的学习进度,测试成绩和心理状态。经过约2~3周的集训后,指导老师根据学生的综合能力遴选出最佳参赛队员,并根据队员的知识优势进行合理分工组建参赛队伍。层层选拔,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挑战自我的勇气、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进取创新精神;在校内遴选过程中被淘汰,也让学生认识到自己不足,并通过后期的努力提高技能。
4.重点培养优秀学生,力推“精英奔国赛”
只有在省赛中脱颖而出的最强团队才能参加全国竞赛。为此,指导老师和学生深入分析近年的试题和本次竞赛试题,攻克每一个技术要点,总结操作技巧。通过分析每位选手的优缺点、相互配合程度,多次的分工组合方法,考核选手的心理素质、知识和技能水平,多次模拟竞赛最终确定竞赛组合方式和相关的应战策略,如每阶段的时间分配,工作分配,竞赛文档编写要领等。
近年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虽然已提前给出试题,但部分竞赛内容是动态变化的。如2017年的“信息安全管理与评估项目”,3位学生分工重点为平台搭建与配置,系统安全攻防及运维,信息安全配置三部分。在分组对抗阶段,只有15分钟对服务器进行加固,之后将要应付现场的各组黑客发起的猛烈攻击。参赛选手要面对不断变化的现场环境,必须具备创新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稳定的心理素质。因此,在团队集训过程中,指导老师要鼓励队员勤于思考,注重交流,敢于尝试,及时总结;既要培训队员的技术能力,也要锻炼队员的心理素质。
每次技能竞赛结束后,对竞赛中的新技术、新方法、新设备的应用和竞赛经验及时总结反馈,有利于专业老师学习和借鉴,少走弯路。对获奖学生进行表彰,能在学生中树立榜样和“传帮带”作用。多数参加过技能竞赛的学生都会通过网站和Q群一直跟进相关比赛的进展和技术内容,比赛参与率较高的班级的整体学风和班风都较好,有利于促进班集体学习的进步。
三、技能竞赛与校企合作相融合
校企深度合作有利于紧密围绕企业岗位需求开展技能竞赛和专业教学活动,实现共同育人。计算机网络技术类技能竞赛与硬件设备和品牌关系密切,涉及面广、知识新、实践性强,竞赛设备和环境要求较高,对实践教学指导工作提出巨大挑战。通过技能竞赛搭桥,我校与相关企业广泛接触:学校购买企业网络设备、加强实训室建设,师生参加竞赛技术培训从而提高职业技能;企业能通过比赛平台推广网络新产品和服务,企业技术人员担任学校外聘教师,逐步扩大企业品牌的影响力并提高经济效益;参与技能竞赛的学生获得更多的顶岗实习、就业机会和更高的起薪。企业、学校、师生从三个角度找到各方的相互合作点。我校部分学生参加了“蓝盾高校杯技能大赛”、高校“中星杯”网络信息安全攻防大赛和神州数码“信息安全管理与评估”等比赛后,直接到相关企业实习或工作。
四、技能竞赛促进高职计算机网络专业人才培养取得成果
经过近年对多层次竞赛型教学模式的不断探索和研究,教学改革和技能竞赛都取得了良好效果。用人企业反馈信息表明,学生适应岗位能力较之前几届毕业生大大增强,学生在企业的留用率逐年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显著提升。同时,通过教学改革,网络技术专业学生在各类竞赛中获奖数量和层次越来越高,部分获奖信息如表1所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