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美术设计与制作专业是随着社会发展而产生的一个新兴专业,是艺术设计理论与电脑操作技术有机结合,理论与实践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与民生息息相关的室内环境设计、服装美术设计、商业美术设计、包装设计和日用工业产品造型设计等现代工艺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给中职美术设计与制作专业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
现在中职学校正面临大力发展的关键时期,教学质量决定着—所学校的命运,美术设计与制作应根据教学要求及市场需求,学习国内外先进的教学模式,紧密联系企业和市场,尤其是当地经济发展需求,抓住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机遇、新特点,及时进行专业课程优化和结构调整,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上进行大胆的改革和创新,对教学不断进行调整、完善、充实、改革、提高。
笔者作为中职学校美术设计与制作专业教学的一线从业人员,在教学中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下面以中山市建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美术设计与制作专业为例,探讨设立设计工作室对专业教学的意义。
一、专业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体系与职业能力培养相脱节
美术设计与制作专业建设初期,专业课程体系采用艺术设计专业固有的“三段式”的课程模式,即专业课分为专业基础课、软件基础课和应用设计课程。在教学中发现,这个“三段式”课程模式最大的弊端是割裂孤立了知识和实践,在设计实践中,学生学了不会用,不知往哪里用,基础知识与专业设计知识在运用中出现脱节。专业教学内容容易单调、经常重复、闭门造车,专业实训往往也以唯美理想主义的设计课题为主,教学内容与培养职业能力相脱节。
(二)人才培养不能胜任实际工作
中山建斌职校于2003年开设广告设计与装潢专业,2013年更名为美术设计与制作专业,虽然由于条件限制,每届只招收一个班,但是根据岗位人才要求,美术设计与制作专业仍然确定了广告设计制作、室内装饰设计、产品外观设计三大专业方向,开创了三个专业方向并驾齐驱的办学思路,每年为小榄社会输送几十位应用型技术人才。根据学生就业反馈情况来看,有些美术专业毕业生在从事设计工作岗位中常常感觉到力不从心,无法适应企业高强度的工作压力和要求,导致部分毕业生经常跳槽和被炒鱿鱼。
1.学生专业知识不够扎实
由于同学们在校学习时间比较短,学习的内容比较多,很多知识都来不及学就出来就业了。据统计,美术设计与制作专业学生学习的内容确实有点多,不说别的,软件都要学7-8个,Coreldraw、PhotoShop、Illustrator、AutoCAD、3ds MAX、犀牛3D(Rhino)以及与之配套的渲染软件等。这么多的内容,要在短短四个学期完成(目前中职学校一般是2+1模式),真的有点强人所难。学生基本就懂一点皮毛,谈不上熟练,更加不要说精通了。
2.学生做事拖拉,完成的作品以半成品居多
学生在校学习时间比较零散,专业课基本上是每周上那么几节课,学习时间零散。在开始学习阶段还可以将就,到后面的专题设计课程就完全不行了。专题设计课程基本上以完成设计项目为学习内容,学生课堂学习不再是模仿、复制别人的成功案例,而是全新的创新设计;学生完成设计案例需要的时间比较多,还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设计意识和能力。而现有的课堂教学模式是学生刚刚有点fell(感觉),就下课了,下次上课又得重新酝酿,导致经常停留在开始阶段,无法深入,项目案例作品经常夭折。
3.对抗压力的能力欠缺
在学校,教师们经常会说,老师需要看到你努力的过程,不以结果论英雄。毕业生到了企业以后,老板不可能花钱养着你,员工必须为企业创造价值。美术设计专业毕业生很不适应,部分从事设计岗位的学生经常抱怨“白领的岗位,乞丐的薪水”,却不知道自己根本没有为企业创造价值。有时候为了完成一个项目,加班加点,最后被全盘否定,无法接受而和老板、客户闹矛盾,最后不是跳槽就是被炒鱿鱼。
这些就业问题在我省开设相关艺术设计专业的美术院校、职业院校等都同样存在着。不得不承认,造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是学校里艺术设计或美术设计的教育都只是纸上谈兵,或重技轻艺,忽视设计、创意、市场的要求,教育效果不显著,很多学生到毕业时也没有明了自己所学的专业到社会上如何使用,与社会与市场的实际需求脱轨,造成培养的毕业生出去

